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关于中职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5-18 阅读:( )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部分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开始发育,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心理也逐步走向成熟,“青春期综合征”比较普遍,生理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失衡会让他们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表现为敏感、自卑、叛逆、厌学、社交障碍等现象。这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如果不能顺利走出这些心理误区,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中职生中有许多还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作为中职生的班主任,我一直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了解班级现状

  从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始,先彻底了解学生的现状。我所带的班级人数32人,全部来自新疆和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认为德育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单一说教,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德育实效性。我在平时多深入学生宿舍,多交流谈心,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集体劳动、共青团活动、德育主题班会等活动中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愈是深入细致,就愈能正确地认识学生。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真实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品德、个性和才能。课堂上,老师要做严师,课下,老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构建班级凝聚力

  我觉得德育教育离不开班级的凝聚力,平时我每天会在上课前2—3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三个离不开思想”并对“三个离不开思想”进行提问。效果很好,提高了学生的凝聚力,形成了团结积极向上的班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每次活动以后我都会进行总结,告诉我的学生“个人做的再好,如果其他人做的不够好,那我们都不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我们需要的是集体的进步,我们始终是一个大家庭,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集体主义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也有了归属感。我通过召开德育主题班会,制定了班规和班歌,订立了班级目标,班级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班级多次获得卫生、纪律、早读的流动红旗,学习成绩全年级排名从入学测试的最后一名上升到这学期的第二名。学生们在全校的其他活动中也表现突出。由此可见,目标的确立是引导激励学生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的动力。这样的班级是一个有目标激励,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的班级,是一个有凝聚力、和谐的班级。

  三、公平公正、奖罚分明

  对待学生,要做到奖罚分明。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给他鼓励,当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严厉地教育,让他们知道没有按时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是要承担后果的,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了事情,就要勇敢地承担,并且努力改正,而不能逃避。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样试行一个学期后,学生的自律性明显增强了。对于个别违纪的后进生,我会通过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情况,在谈话前,先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谈话的中心内容,谈话的方式及时间的选择等。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亲切自然,态度和蔼,以与学生平等身份对话,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不急于求成,一次不行,就找机会再谈。听了学生意见应与自己的观察及听其他学生反映情况一起分析,做出正确判断,要避免听一面之辞,就轻率地得出结论。做好这一系列的工作后,就能正确找出问题的关键,然后再制定解决的对策,帮助学生坦然面对错误,勇敢地承担责任,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改正,避免以后再犯错。

  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能发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一般来说,自我认识与实际情况越接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保持心理健康;相反,自我认识与实际情况差距越大,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弱,也就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让学生懂得中职生和大学生一样,在社会中承担着自己重要的角色,一样能为社会贡献力量。逐步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利用各种挫折情景,有目的地进行挫折锻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挫折的心里体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挫折,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纠正自我评价的偏差。让他们有意识地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积极参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打球、下棋、游泳、打牌、健身等。

  作为中职生的班主任,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了中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德育工作,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才能将德育工作做到实处,体现出时效性,才能让中职学生正确对待、正确评价自己,怀着积极向上的心理走进社会,与同学、亲人、朋友融为一体,正视挫折、战胜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

  【参考文献】

  【1】任丽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

  【2】方文辉.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9

上一篇: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中职机械教学效果

下一篇: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学-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 的可行性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