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提高高校幸福观教育成效的对策探索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5-21 阅读:( )

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力量,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身在校园的大学生面临着心理等各方面的重要转变,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引导及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仅针对当前高校幸福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高校幸福观教育成效的几点思考。

一、陕西高校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幸福观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偏差

高校德育的目的,从实质上说就是要关注个体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从最根本的层次上为个体的未来生活服务。但是当前在高校教育中,教育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能力的发展被曲解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叠加,在崇尚智育目标的背景下,其主导的教育更是严重偏向于实用的知识传授和培训,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目的,忽视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性发展,忽视了学生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漠视对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幸福观教育所倡导的以人的幸福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被扭曲,大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应具备的人文精神,丧失幸福感知能力、幸福追求能力、幸福创造能力。

()高校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尚未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必须要结合一定的内容来开展。但是目前而言,高校对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往往是在讲授其他课的过程中渗透一下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幸福观教育作为一个科学的课程,并没有独立的体系,教育内容也没有固定,使得在高校开展幸福观教育成效不大,而且阻力较大。学生在学校不能接受到系统科学的幸福观教育,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感知幸福、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中的幸福观教育是蕴于德育之中的,在德育的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只注重规范的灌输、观念的养成、习惯的培养,缺少情感的体验、意志的考验和行为的表现,因此很难将教育的内容深化为一种道德信念深植于心,从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面对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没有根本的创新,缺乏吸引力,教师又不改进教学方法,机械讲解,再加上单一的考核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狭隘、形式单一、方法片面,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对幸福的感受,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和幸福感的产生。

三、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力量,所以针对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及幸福观教育出现的问题,在此对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成效提出建议。

()智商培养,提升大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

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区分真实的幸福与虚幻的幸福,能够识别幸福层次的高与低。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既不是超验的纯粹的精神体验,也不是单纯肉体感官的满足。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包含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两个力一面,而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物质而精神极度匾乏的幸福,绝不可能是真正的幸福。所以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满足只是人最低的需要,精神幸福才是高层次的幸福,要鼓励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幸福。

在培养个体幸福观的基础上,要加强过程幸福观教育和集体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学生能够将结果与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告诉我们,一定要把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结合起来,创造幸福是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并且把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①因而,我们从中可知,任何大学生个人的幸福如果与社会幸福、道德等相割裂,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而言的。要想成为一个拥有真正幸福的大学生,就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幸福与祖国命运、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拥有的幸福。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只有在在不损害祖国与社会利益及整体幸福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并以此促成国家和整个社会民族的幸福指数最大化,才是真正的幸福。

()情商培养,提升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而是缺乏体验幸福的心,因此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幸福敏锐的触角和精细的感官。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创设幸福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体验幸福的和谐优美的环境。

首先要从物质层面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要采取各种方法,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的幸福观,对校园里存在的不良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加以遏制;加大传统文化的宣扬,鼓励当代大学生学习并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净化网络环境,对网上的负面新闻进行正确引导;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利用学生社团的各种资源,鼓励大学生创办各种活动,同时发挥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宣传爱国文化。通过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提高幸福的感知能力。

另外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对学生实施较为全面的幸福教育,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要开设幸福课程,在德育内容里应该增加幸福观教育;从精神层面上,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其在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在学校各项活动及评优选干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成立各种组织,把学校的管理交给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其在管理的过程中体会一种成就感,感觉到幸福,提高幸福体验能力。

()逆商培养,提升大学生应对不幸的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不少困难和挫折,面对不幸不少学生会沮丧会一蹶不振。学校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通过讲座、典型案例剖析、阅读励志书、欣赏励志影视作品、开展辩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应对不幸的能力。目前,很少有高校开设幸福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等待幸福课程开设,才进行各种幸福能力的培育,而是把德育课及其他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课,还有专业课都做为培育大学生的耐压耐挫能力的平台。在逆商培养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在课堂上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培训和咨询时,重视对大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问题,让学生明白胜败乃常事,关键是要坚持,不放弃,最后一定可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释疑,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并勇于战胜它,提升学生应对不幸的能力。

()潜能培养,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提升创造创新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劳动创造的过程比享受更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固然不能排斥生活的享受和需要的满足,但这种享受和满足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的,是与劳动创造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因此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享乐主义现象就是过于提倡享乐幸福的表现,所以大学生应充分重视劳动创造的重要性,劳动的过程就是自由发挥体力和智力的过程,是人创造幸福的过程,因此,劳动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并且和生活中其他的享受相比,这种享受更丰富和更持久。

参考文献:

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http://blog.renren.com/share/279987852/15528710218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反思

下一篇:大学思政工作优化性创新分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