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例谈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7-03 阅读:( )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高效课堂”会有不同的判断与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功利地把“课堂”当作快速传播知识的场所,或者把“高效”当作追求考试高分的利器,那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则在意大利服装店里发生的故事:一位有经验的新营业员,业绩斐然工作能力出众,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下了翻番的销售业绩。但其老板却毫不犹豫地辞退了她。为什么?营业员功利性的推荐,使得许多老顾客不好意思拒绝;很多人买回了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到家便闲置在衣柜里,心情因此受到挫伤;为了避免尴尬,很多老顾客开始去光顾其他商店了。功利性的营销手段透支了未来的生意。

  同样,教育不能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透支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能用今天的分数获得换取短暂的满足。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本文就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教学时空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学会物理。

  1.大道至简——课堂形态:回归本真

  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给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大道至简,大凡最普遍、最本真的东西都是最简洁的——这是我们识别事物真伪的一条准则,也可以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课堂要回归本真,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乐学物理。

  【例1】功与内能的关系

  能量、做功、做功与内能变化等都是较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一个重难点。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的手段。做好演示实验和对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在教学中,如能采用简单的实验,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下面这一学生实验:

  双手将一根橡皮筋迅速拉伸,同时将它紧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感觉有点热;再让橡皮筋迅速缩短,并让它与自己的额头接触,感觉有点凉。

  学生能很直观地得出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正如麦克斯韦所言:“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2.大智若愚——教师思维:还原稚化

  人家老中医越老越吃香,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受学生待见?

  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老教师离教材越来越近了,但离学生却越来越远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做到还原稚化,让学生会学物理。

  2.1还原——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

  【例2】必修2第六章涉及万有引力定律时,在阐述由“苹果落地”到“天上与地上是同一种力”时,可向同学展示如下思维过程:

  要注意,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者比学生更聪明地思考。

  如上例,展示教师的思维,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以一个苹果为线索,将苹果受地球的力与月球所有受地球的力和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联系起来的巧妙构想,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

  2.2稚化——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我们教学过程中也应与此相匹配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在教学中用问题等方式引导思考,就像剥笋那样,一层一层,直至中心。

  【例3】必修一中构建“位移”概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疑虑: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路程”,为什么还要学“位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归学生思维起点设计问题:

  根据下面的条件,你能确定B点的位置吗?

  一位同学从A点出发,走了100m后到达B点,

  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走了50m后到达B点,

  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走了50m 到达B点。

  从而得出确定物体位置变化的三个要素:方向、直线、距离,进而很自然地构建出位移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大智若愚”,如果什么都想开始就搞得一清二楚,到头来反而都不清楚;倒不如站在学生的角度先犯点糊涂,再引导学生从糊涂走向清楚,那才是真正的清楚。负责任的老师会经常“给学生找麻烦”,而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犯迷糊再教明白”。

  3.大成若缺——教学时空:留有余地

  完美的东西要有一点空缺,不能求全求美,这样才有生命的张力。

  【例4】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提到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为: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但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四种。为此,很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没有公开公认的研究结论。这正如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依然在我们面前,但却尚未发现。

  如牛顿这般杰出科学家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同样不应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为学生腾出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教育罗杰斯的一句名言: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细细想来,生活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么,在我们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在什么时候闭上自己的嘴呢?

  3.1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和主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情景,把握好“度”的问题。

  【例5】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涉及一个古老的话题: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抛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闭嘴”, 做到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能自主感悟得出的结论;

  其次,提问:如果将重物和轻物绑在一起下落…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在此环节教师不要提示,做到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去求证,凡是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插手;

  最后,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此环节因涉及研究物理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把实验与理论和谐地结合起来,这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作必要的点拨或讲授,即做到只有集体或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去帮助学生解决。在上述所有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做到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3.2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

  【例6】对“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这一古老话题,还可以介绍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通过“坠落”原子精确测算出了单个原子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并发现这一重力加速度与由数十亿原子组成的宏观尺度物理所受重力加速度相同,即微观原子与宏观物体下落的速度也与其重量无关,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教学除了课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理课外活动,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拓展,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扩大学生物理知识的视野,是我们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环节。可以定期安排科普知识阅读,结合教学内容和当下时事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人造卫星和天体运动的书籍;利用电影《穿越时空》,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相对论、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起源的书籍等。

  3.3 了解后续知识的发展

  16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理论,因而在近代物理学史上传为佳话。可是问题并没有就此完结,1986年,世界物理学界在认真研究不同材料物质在真空下落实验时,结果得到了令人更为吃惊的结论:在真空中,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时,羽毛竟然比铁球先着地!400年前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现在伽利略的猜想,居然又被实验推翻了。

  经过细致的研究,现代的物理学家们作出了如下结论:正在下落的物体,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还有一个较小的、与重力相反的“排斥力”在捣乱。现代物理学中,把这种“排斥力”称为“超负载力”(也称为“超电荷力”), 而这种“超负载力”不能归于四类中的任何一类,只能独立成“第五种力”。“第五种力”是不是存在,物理学界尚有争论,人类对这种“超负载力”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探索还在进行……

  总之,在教学之余,介绍相关物理知道的后续发展,发挥学科特色,展现学科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根本之举,我们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学会物理,会用物理。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总是希望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知识,往往采取“满堂灌”或“一言堂”的形式,似乎这样才尽到教师的职责,才不会误人子弟。殊不知,学生是富有生命的个体,对于你期待他掌握并努力灌输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他真实需要的。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我们应该改变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拓展教学时空,从而使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学会物理,努力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参考资料】

  [1] 陈刚,舒信隆. 新编物理教学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全集[M].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 物理1(必修)[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4] 物理2(必修)[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5] 王红顺. 2015,高效课堂风向标值得关注的六大新视域[J]. 中国教师报, 2015.

上一篇:本科后学员专业英语翻译能力评估研究

下一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