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教师工作坊的理论基础探析文献综述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0-12 阅读:( )

  作者姓名: 贺乙橪 单位: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职业生涯;工作坊;隐性知识;建构主义;团体动力

  一、前言

  教师工作坊是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工作坊通过设定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工作任务,将实训教学目标融入以项目为导向的自主团队学习过程,通过四个环节,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在我们的教师培训里,如何让参训的骨干教师的信息实现个性化,就是要靠网络媒体,靠教师工作坊。

  二、职业生涯工作坊的研究现状

  程艳丽在《工作坊式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探析》一文中,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提出、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工作坊式高校就业指导课应把握理清教学目标与课程性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及任务这三个关键点,并分三个阶段罗列了实施内容

  三、隐性知识――教师工作坊的知识依据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一)开放的教学场所激发隐性知识的产生

  工作坊教学活动的场所灵活多变,既不限于具体的特定教室,也不拘泥于固定的场所,在这种宽松的学习、交流环境下,学生更易于融入环境、进入角色,激发寻求知识的欲望和热情。隐性知识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而工作坊活动开展的宽松环境为隐性知识的产生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二)灵活多变的开展方式促进隐性知识的再生。工作坊的开展可以是由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团队的成员组合成一个整体,会在个人特点的基础上经过交流、互动形成一个新的团队特点。这种团队特点一方面会影响个体情绪和个体创造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团队互动行为,对团队中个体和整体的创造力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教师在无形中实现对隐性知识的传递。高校设计教育专业工作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由一位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主持,他要确定所要开展的主题,参与者则围绕着该主题展开学习、探索活动。

  四、建构主义――职业生涯工作坊的学习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同学、其他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检验已有知识和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解体系的过程。

  (一)饱满的情境设计。在工作坊中构建学习情境时,要遵循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原则,尽量模拟真实的情景,使相关要素充实饱满,必要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并辅以严格的规则,以保障全体学生对情景的一致认同。

  (二)深入的沟通会话。会话是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坊活动过程的重要载体,深入的沟通会话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思维激发、经验分享、智慧凝聚,这也是保证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为保证会话的深度,工作坊教学设计中要给会话设定必要的促进规则,但应注意不能掩盖小组会话的张力。

  五、团体动力――教师工作坊的组织依据

  工作坊的组织方式一般以小团体的形式,20人左右通过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团体游戏互动、学生自身案例分析、人生意义的自我探索,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应对就业压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自我成长。

  (一)形成相对稳固的团体。在高校职业生涯工作坊教学中,应尽量形成相对稳固的团体,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认识、熟悉,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建构起团体的整体性,从而充分发挥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力,帮助个体完成超出个人能力外的任务、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职业习惯、监督活动任务的执行情况,建构起成长的共同体。与此相对,每次招募新的参与者,构建新的团体,会大大影响团体功能的发挥,降低工作坊的效果。

  (二)注重团体任务的设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脱离社会去探寻自我。在职业生涯工作坊中,自我性格的认识、职业兴趣的探索等等都不是个人闭门造车,而是“求之于外,得之于内”。团体在这方面能给个体以更大帮助,指导教师应该多注重团体任务的开发与设计,让个体在团体任务中发现自我。

  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采用的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由教师把教学内容直接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无法保证。高校职业生涯工作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然而,已有的职业生涯工作坊主要依托组织者的个人经验,造成效果参差不齐,加强对职业生涯工作坊的研究,夯实其理论基础,指导并规范工作坊的教学实践,从而推动职业生涯工作坊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程艳丽:《工作坊式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探析》,教育与职业,2013.08

  [2]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学术论坛,2006.9

上一篇: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高效小学语文习作课堂

下一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即兴伴奏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