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缺失分析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1-28 阅读:( )

  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主要是在教育体系上沿袭了欧洲音乐中心的教育体系,音乐课程尤其是理论课程过于单一,要打破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局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块敲门砖。其次,针对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普遍现象——过分专业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有所缓解。高师的音乐教育受音乐学院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多采用“重一专”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必修课中加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如世界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的语境下欣赏、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并参与到各地区文化的音乐中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架构。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已经涉及大部分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版面也有所增加。而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中欧洲音乐占很大比重,中国音乐教学中往往也是以汉族音乐为主,世界音乐与中国少数民族处于盲区。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当然不能墨守成规,在课程设置上应做适应性的调整,加入世界音乐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部分,以此与就业单位的人才知识结构相协调,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率。

  一、七所高师院校的必修课课程设置调查

  2004年,为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研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课程方案》中对必修课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乐理与视唱练耳(8);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8);声乐(6);钢琴(含歌曲伴奏)(6);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6);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3);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3);中国民族音乐(3);外国民族音乐(3);合唱与指挥(6);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6)。而笔者考察了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等七所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仅有南京师范大学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课。并且不难发现几所院校办学模式仍然是以欧洲音乐教学为主,在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中,总体上中国本土音乐与欧洲音乐的比例失衡,音乐课程结构没有摆脱以欧洲音乐语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的本土音乐。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比了七所院校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分别是西乐课程、中乐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的西乐课程含有乐理、视唱练耳、意大利语音、和声学、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基础、复调音乐、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曲式作品分析,中乐课程有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综合课程有即兴伴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武汉音乐学院的西乐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外国音乐简史与音乐名作鉴赏、合唱与指挥,中乐课程有中国民族音乐赏析、中国音乐简史,综合课程无;南京师范大学的西乐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合唱与指挥、西方音乐史、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乐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综合课程有歌曲写作法、艺术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河南师范大学的西乐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外国音乐名作赏析、舞蹈赏析、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外国音乐史,中乐课程有中国音乐名作赏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综合课程有艺术概论、合唱、歌曲作法与小乐队编配、指挥法;首都师范大学的西乐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名作鉴赏与分析、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西方音乐史,中乐课程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综合课程有艺术概论、音乐心理学、合唱与指挥基础;河南大学的西乐课程有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作曲基本技法与理论、合唱与合唱指挥,中乐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综合课程有音乐美学、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音乐教学课件制作;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西乐课程有视唱练耳、欧洲音乐简史与欣赏、基础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小乐队编配、钢琴即兴伴奏,中乐课程有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八孔竖笛,综合课程有艺术概论、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中学音乐教法与课标解读。(说明:资料中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是2005年的版本,一直沿用到现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是2007年的版本;河南师范大学的是2005年的版本;首都师范大学的是2003年的版本;河南大学的是2007年的版本;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是2009年的版本。)

  将《方案》与七所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对照比较后,笔者总结了一些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学音乐的教材中涉及的音乐分为三大板块,包括汉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然而,从以上对七所院校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民族音乐这两个板块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一直属于空白。

  (2)必修课在整体上存在着中西比例失调的情况,有关中国的音乐理论或民族音乐课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其中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更是采用西方的一整套教育体系,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时是运用西方音乐审美和音感来完成的,很难对本土各种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和共鸣,久而久之,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试想在将来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的音乐将是多么的可怕。在如今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巨大影响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本土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应该优先得到重视和保护。

  二、反思我国本土音乐教育的困境

  上世纪以来,外国列强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受西方霸权主义的冲击、经济与文化的干涉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国人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崇拜推向了极致。教育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盘西化,直到今天,许多中国艺术家仍然以得到西方的承认为荣,为站在世界的舞台而努力学习西方的音乐。而国人对本土音乐的理解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认为本土音乐是“土”的,西方音乐是“洋”的,原有本土音乐的理论、价值观也被所谓科学理性的西方音乐观念所替代。本土音乐被我国音乐教育所冷落,所孤立。下面是笔者考察的七所院校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有关西方音乐课程与中国音乐课程在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只考察音乐类必修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课程数量是14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14.4%,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85.6%,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14.97%,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85.03%;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课程数量是8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25%,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75%,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24.6%,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75.4%;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课程数量是15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20%,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60%,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19.23%,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61.54%;河南师范大学的音乐课程数量是15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20%,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53%,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16%,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56%;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课程数量是12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16.6%,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58.3%,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14.2%,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76%;河南大学的音乐课程数量是8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16.6%,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37.5%,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23.5%,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47%;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课程数量是12节,中乐课程数量比例是16.6%,西乐课程数量比例是58.3%,中乐课程学时比例是11%,西乐课程学时比例是59%。

  从以上可以看出有关中国音乐方面的课程在七所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4.97% 、24.6% 、19.23%、16%、14.2%、23.5%、11%,这也就是说学生们用不到25%的时间学习中国音乐,其他的甚至超过75%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西方的音乐作品与技巧理论。并且在不到25%的中国音乐课程中,包括中国音乐史谈到的大部分是汉族的音乐,少数民族的音乐在教学中也处于边缘地带。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西比例的严重失调,学生们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对欧洲古典音乐的理解与热爱远远高于本土音乐文化。然而,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涉及的音乐内容很广,包括汉族民间音乐单元、少数民族音乐单元和外国民族民间音乐单元,高师毕业生缺乏这样的知识结构,造成了双方人才知识结构的脱节,长此以往,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上一篇:论民族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下一篇:地方性院校中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探索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