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高中教学论文发表 >

探寻和洽于活动体验式学习的文本及策略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6-07 阅读:( )

  【关键词】活动体验式;文本;写作方法;体裁

  活动体验式学习,顾名思义,即是通过活动来解读文本,丰富文本,深入体悟文本,并在此中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体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常规活动,而是根据具体文本,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而特意组织的有创意的学习文本的活动,并且这里所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引发学生产生体验。这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内化情感,内化语言,“使其情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从而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但是,众所周知,不同文本的体裁和题材也会不同,文本语言的风格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可以说没有一种学习的方式是万能的,是能够适合所有的文本的。当然,活动体验式学习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样的文本适合运用活动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呢?这是我在实践之初就不停思考的问题。思考之余,我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实践支撑的思考永远只是思考,只是纸上谈兵,于是我拿来了中高年级的教材,开始认真地研读文本,梳理文本,总结规律,探索策略,付诸实践。今天想从两个角度:文章核心内容的写作方式和文章体裁来谈谈我的研究实践,以飨大家。

  首先我从文章核心内容的写作方式上来谈谈,主要研究并实践的是有哪些写作方法适合这一学习方式,以及我们采用的活动体验式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恰当的表演能凸显文本连贯的动作描写

  连贯的动作描写,顾名思义,它是指作者在进行相关内容描写时在一个或两个及以上片段中连续不断的使用动词。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考虑使用这一学习方式来设计现场表演等活动,拉近文本域学生的生活距离、情感距离,生成体验,丰富体验。当然遇到连贯性动作描写的内容时,我们还要关注并思考的一点是这一内容是不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如果不是,我们就要慎重考虑要不要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原因很简单,非重点内容如果消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突破文章重难点来说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

  我在进行《赶海》(苏教版第六册)一文中小作者“捉螃蟹”和“捏大虾”的趣事时就采用了这一学习方式。学习“捉螃蟹”的内容时,我用配乐朗读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表演捉螃蟹,并被大鳌夹住了他的手,然后我立刻采访了他。我只有一句话:快来说说你捉螃蟹的经验吧!没想到孩子表达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料:这只螃蟹太狡猾了,不断改变方向就算了,跑得也太快了。不过为了逃命我想它是拼了老命吧!还有,大鳌夹人真的很疼,我就被夹过一次,但是我没哭,虽然很疼但是很好玩!孩子的体验多么活泼而充满童趣,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再也不是刻板的想当然的感受,不是我们要的标准化答案。而在学习“捏大虾”的内容时,我通过让学生表演“捏”和“抓”这两个动作,感受它们之间的不同,体会小作者动作的轻、迅速与内心那种不可抑止的快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用词准确的妙处。

  二、静默的自读自悟能彰显文本连番的心理描写

  连番的心理活动是指文章中相对集中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部分。我认为抓住这部分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设计相应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体验人物当时当下的内心情感。并能在深入人物内心,探索人物思想情感轨迹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我在《半截蜡烛》(苏教版第十二册)一文的教学中抓住了伯诺德夫人的两次心理描写:一次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蜡烛被点燃,在静静地燃烧,在安静中危险悄悄地逼近了,作为情报站工作人员,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内心描写;另一处是杰克急中生智的行为被德国军官粗暴地阻止,蜡烛继续燃烧,危险越来越近,伯诺德夫人内心的再一次描写。通过静默的阅读,沉寂的回味,从外围情境到文字带给学生的联想两个方面来感受伯诺德夫人紧张却镇定勇敢的现场表现,加深学生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当时所面临的危险程度的感受。并且在获得这样体验的基础上来当堂练习描写文章第三处心理活动:当杰奎琳成功地端着蜡烛,一级级踏着楼梯上楼时,伯诺德夫人当时心理活动。仅仅五分钟的练写时间,但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文字却能与文本内容高度地切合:伯诺德夫人静静地看着女儿从容地迈上楼梯,孩子,请再镇定点,加快点速度,一定要在蜡烛熄灭前到达房间。蜡烛啊,上帝保佑,请不要太快熄滅!孩子,再快点,注意不要太快,不要引起他们的怀疑。孩子,妈妈为你骄傲!不断改变内心活动的所指对象,不断改变对孩子上楼速度的内心期望,这样的文字在纠结中,在矛盾中就彰显出了伯诺德夫人的紧张与庆幸。我想如果没有针对文本,抓住文本连番的心理描写所设计的活动体验,应该很难唤醒孩子虽与文本事件相隔遥远却能体会如此准确的内心体验,我们也应该很难与如此精彩的文字相遇。

  三、背景音的穿插能烘托文本连续的环境描写

  连续的环境描写即是指在文章内容的叙写中、在不同的片段里不断地进行环境的描写。我想这样的内容是很适合我们拿来进行活动体验式学习的。环境,在描写中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它会成为文章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一个隐喻,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连续的环境描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呢?这就需要我们设置相关的活动来进行悄然无声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描写的意识。

  我在进行《爱如茉莉》(苏教版第十册)一文的解读时发现了文章三处的环境描写:第一自然段中那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黄昏,妈妈在修剪茉莉花;第九自然段中手捧茉莉花的我,初升的轻柔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爸爸妈妈交握着手在安静地休息;第十三自然段洁白的房间,花瓶里一大束茉莉花,淡淡的清香弥漫。三处环境描写,三个美丽又恬静的镜头,毫无疑问,它与爱如茉莉的主题交相呼应。于是我在教学中,通过设计背景音的方式,不断地穿插在学生分角色的朗读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这样的对话,这样的感情发生着才自然,才更美好!朗读过后的自由交流我没有提到“环境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慢慢体会到怎样在环境中做一个得体的人。这是做人的素质熏陶,远比任何所谓的知识能力重要得多。

  其次我想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谈,我决定以第八册教材为例,来谈谈有哪些体裁的文本与活动体验式学习彼此适切。

  纵观第八册教材,一共有23篇课文,可以运用活动体验式来学习的文章有15篇,其中有的文本还可以同时适用于下面谈及的两三种活动。我根据文章体裁把课文归类并结合活动体验式学习的具体策略来谈一谈我的研究与实践。

  (一)用集体朗诵来感受现代诗歌类文本,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

  朗诵是一种显于声达于情的活动,它与诗歌的内心呼应可以达到默契的程度,学诗歌而不读诗歌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朗诵诗歌是一种能够引发内心体验的切合于诗歌这一体裁的活动形式,尤其是在排练中的一遍遍揣摩更能促使学生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比如本册教材中的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我通过排练集体朗诵这一活动来体验文本,最终所取得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在排练集体朗诵时,我通过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朗诵的分工内容:男单,女单,男齐,女齐,合,然后在大班汇总意见,讨论定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只是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学生更加体会到了文本语言之妙以及行文脉络,训练了学生集体朗诵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最终的集体朗诵展示中,我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彼此眼神的交流,彼此声音里的欢悦。我想那些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遍地植树的快乐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深植。

  这样的活动要远比我们一句句分析诗歌隐藏的意义,枯燥地讲述植树的好处要更能为学生接受!

  (二)用演示等活动演绎叙事性散文类文本,让学生体味其中意蕴

  叙事性散文有的就是叙事,通过叙事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其中意蕴,有的会借托一定的事情来说明一种普适性哲理。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这类文本比较常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叙事不遗余力地细嚼慢咽,一类是对文本揭示的哲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扫描,然后借助大量所谓生活的事例进行一次次反复的印证,以期得到与文本一致的“果然如此”的道理,说白了,就是进一步映证。与此相比,借用演示等情境性活动就会使以上两类做法在其中得到耐人寻味的统一。究其原因,首先是活动操作离不开文本关键词语的拎取,其次演示等情境性活动在渲染情感的同时,关注文字,关注表达,并理清步骤。这其实是一次文本深入的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毋庸置疑,活动与体验相互依存,互为彼此。活动是为了丰富体验,体验能将活动推向深入。本册教材中可以运用这一活动来学习的文本有《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这里以《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例。在课堂上我们通过精读课文,弄清切苹果的要领,然后现场用两种方式切苹果,让学生在真实的视觉发现中开放思维,获得体验,并联系生活,仿造课文用自己经历的事例来仿写一篇哲理性小散文。

  另外,本册教材中还有《燕子》《鸟语》《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第一次抱母亲》此类散文,我们可以采用配乐朗读,比较阅读,语言接龙等活动体验的方式来学习,而其中《黄河的主人》《第一次抱母亲》还可以用角色互换式采访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欣赏语言。

  (三)用角色互换式采访学习写人记事类文本,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文字含情是这一类文本的基本特色,因此,去理清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披文入情来体会人物内心所思所想方能更好地学习这类文本。本册教材适用于这一活动的文本有《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我以《番茄太阳》为例来谈谈如何开展角色互换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文章以明明的三次笑声为线索组织全文,事件清楚,打动人心。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抓住第三次描写明明主动提出长大后要把腿捐献给作者的事件来进行角色互换,在音乐的渲染中,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营造情境,不断去采访现场的“明明”和作者“卫宣利”,捕捉“明明”内心最动人的时刻,最纯真的语言,感受“卫宣利”的感动之情。这样情境中的角色互换,学生对“番茄太阳”的深层意义理解都在“感于情,发于言”的表达中了,不需要刻意,不需要机械抄录背诵。课文结束后,我还开展了一次角色互换“我扮盲人下楼梯”活动,并及时鼓励学生写下这次的经历,感受,来进一步体会明明的开朗乐观以及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四)用戏剧表演活动感受科普童话类文本,让学生领悟文本主旨

  谈到童话,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童话都会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都能引人入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情节,利用本学期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戏剧形式,用自由组合四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将文本改编成戏剧,然后组内进行排练,课堂展演。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文本讲了什么已经完全是多余的问题了,就连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揭示的主题等都会在深刻地体验中了然于心。不过,通常我们采用更多的是只表演故事高潮部分的情节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本主旨,并且这种表演大多会放在学习文本的进程中进行。本册教材适用表演活动的文本有《云雀的心愿》。这一课文因情节相对简单,表演难度不大,我们采用的就是当堂表演,及时捕捉体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

  除了科普童话类文本适用这一活动,本册教材中《三顾茅庐》《祁黄羊》也适用于这一活动。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顺应天性,结合文本,我们方能探寻出和洽于儿童,以及文本的活动体验式学习策略。如此,我相信丰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验,还有在对语言的浅斟慢酌中所培养出来的敏感性,以及对学生素养润物無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2010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2013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贾卉,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导处主任,中教高级,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省市执教公开课,开设讲座八十余节(场)。

上一篇:例析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下一篇:科学探究对高中生科学本质观影响的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