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魅力科学,活力四射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7-20 阅读:( )

  解放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采取多种手段打造新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精神,促进科学教学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科学素养;创新;合作;均衡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我国也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因此,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核心课程。作为学校科学教育基础的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的重任。为使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能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而且课余时间也能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更好地拓展知识面和进一步挖掘学习潜力,改革传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打造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普及,使得师生之间有了更便捷的联系和沟通的媒介。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在传统科学实验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一、游戏化的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經成为我们的共识。我认为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孩子才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学会巧设悬念,充分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授课内容游戏化,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游戏化的模式可以有竞赛、表演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我在讲授《怎样让鹦鹉站立起来?》一课时,通过游戏引入:谁能想办法让纸鹦鹉站立起来?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实验,经历了一次次的尝试和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找到诀窍并发现了重心的奥秘;在讲授《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在校园内找一找有多少种小动物,比一比谁找的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兴致勃勃地在校园里不断寻找, 各种昆虫的“战利品”真是非常可观。这些“战利品”被老师用观察盒收集起来,又成为下节课的教学标本。在讲授《空气的性质》一课时,我通过两个小游戏引入:1.将一个小纸团放在空瓶子瓶口,比一比谁可以将纸团吹进瓶子里。2.在饮料瓶中塞入一个气球,气球口反套在瓶口,比一比谁可以将瓶中气球吹大,谁能做到就将气球奖励给谁。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踊跃参加比赛。最后揭示结果后,学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在讲授《研究透镜》一课时,我通过魔术导入:一张纸画上一条鱼,然后将纸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圆口杯一侧拖动,在另一侧观察图案的变化。学生发现在不同距离拖动纸条,在另一侧观察到的图案变化不一样,非常好奇,急切地要学习魔术背后的透镜知识。在讲授《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时,我通过游戏引入:让学生将书包反背在胸前半天,感受胸腹负重的辛苦,体验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增强孩子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在讲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时,我通过拼图游戏引入:通过flash课件将打乱的人耳机构部件用鼠标移动拼合成完整的耳朵结构。类似实例,不胜枚举。但无一例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效果非常显著。

  二、生活化的素材更能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国家科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实验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整合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教师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认知,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我在讲授《空气占据空间时》一课时,举例子:用漏斗给饮料瓶灌水,水为什么灌不进去?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阻止水进入瓶子?我在讲授《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抛出问题: 为什么发生火灾时人们要低下身子逃生?为什么空调要装在较高的地方?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特点。我在讲授《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举例子:可口可乐、雪碧、啤酒打开瓶盖后出现的大量气泡和金鱼缸里通入的气泡是一样的气体吗?这个常见现象引起学生共鸣并思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我在讲授《我们吃什么?》一课时,课前布置任务:1.收集各种食品包装袋,认识食品标签内容;2.记录自己一周的食谱;3.调查家乡美食特产有哪些?学生经过收集调查身边这些食品包装袋,很快就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每个人记录整理的一周食谱也为讲授下一课《怎样搭配食物》准备好了实验素材。通过调查家乡美食特产,增强了学生爱乡之情。我在讲授《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时,课前布置任务:1.调查当地产生烟雾和废气的工厂企业;2.在同一地点记录5分钟内汽车经过数量;3.观察并记录焚烧秸秆和垃圾的现象。学生将调查结果在课上讨论后就很容易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我在讲授《蚕的一生》一课时,课前提前两周就布置任务:1.寻找蚕卵饲养;2.每天观察蚕卵的生长情况并用文字和图画记录;3.搜集蚕生长资料。在课堂交流养蚕观察日记时,大家获得了很多养蚕知识,很多同学都成了小专家。在讲授《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在学校“躬勤农场”参观,邀请当地农民为学生讲解常见蔬菜的种植方法。他们认真观察各种蔬菜水果,了解很多植物花卉的生长特征,品尝新鲜的水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类似活动的举行,让孩子们既开心,又收获颇丰。

  让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实验素材,走入生活,体悟生活,既体现了学习的针对性,又保证了学习的可行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信息化的优化更能增加学生认知拓展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学生亲历探究为主”,但是有些生物内部结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和微观世界确实是学生很难亲身经历的。例如天体运动、恐龙的消失、细菌结构、电流流动等。另外一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开展实验研究,如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联系、食物消化过程、血液循环、人类是怎样出生的?等。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候我采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用图片介绍细菌结构;用视频介绍火山和地震,人类出生的过程;用动画演示人体血液循环、食物消化过程、电流流动、天体运动情况;用CAI课件来展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联系,恐龙的消失的原因。

  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可以获取更深更广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我播放自己摄录的蜗牛爬行和进食的视频。在讲授《蚕的一生》一课时,我播放蝴蝶发生四种形态变化的生长过程视频。在讲授《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时,我播放螳螂、鸡等动物交配和生育的视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还有许多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受到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在课堂进行当场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仿真,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特殊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学习,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使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不受限于课堂,实现了学习时空的拓展。

  四、网络化的互动更能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锻炼克难奋进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劣,乐于合作,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小学科学每周的2课时只能保证学生在校内进行课程内的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课余就很难有机会在一起探讨研究。为了让学生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爱好,将动脑动手作为一种乐趣,将持续研究作为一种习惯,我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1.组织科学社团,吸收一部分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普知识学习,定期开展科学调查、研究、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培养了一大批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骨干力量。

  2.设立科学兴趣小组QQ群、微信群。在群里发布各种科学实验研究课题,使学生在放学后甚至假期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研究、实验和讨论。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及时在线指导,定期组织实践活动。教師可以按地域就近原则将学生组织成若干科学实验小组,再将实验任务布置给这些小组,由他们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科学小论文。

  3.利用网络云盘分享科学实验资源。我利用360云盘和百度云盘,经常将收集到的各种国内外较好的科学实验资源分享给学生。资源包括和实验有关的文档、图片、音像等资料。内容涉及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过程、科学探索、科学实验讲座、科学小制作等。学生可以下载学习,也可以在线观看,非常方便。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学段将网络教学课件发布到校园网,引领学生自学各种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线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阅反馈。

  5.网上组织部分中高年级的科学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节竞赛,模型制作竞赛、自制教具学具等活动。

  科学实验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科学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开展各种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五、多样化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应通过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善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实验科学教学评价方式不能采用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对学生形成激励为手段,改革科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就是既要关注学生实践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通过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促进自我成长”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评价我做了以下尝试。

  1.星级评价。在校根据学生的课内外实验完成质量、动手实践表现等方面每学期选出“操作之星”“记录之星”“组织之星”“创新之星”还根据各组实验表现情况,评选出“三星小组”“二星小组”“一星小组”。通过星级评价让学生自我肯定,增强信心和获得动力。

  2.成长手册。学生自制科学成长手册,手册里面记录学生个人资料,自己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实验心得、科技论文等和科学实验有关的内容。当孩子们毕业时,厚厚的成长手册则会成为他们今后重要的知识宝库和精神食粮。

  3.科技制作。为引领学生接近科学、走进科学,培养学生“善动脑、勤动手、乐创造”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让学生将科学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应用中去。作品要有美观性、艺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比活动,按年级组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者再推荐参加区市级科技小制作评比或申请发明专利。

  目前看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要达到新时期课改的要求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必须用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我,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宝生.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游泽清.现代教育技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谢林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小教研究,2015.

上一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班队活动活力

下一篇:自然角里秀创意快乐感知尽在冬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