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研究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1-20 阅读:( )

  刘龄

  (甘肃省西和县姜席镇席川小学 甘肃 西和 742100)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生;教育;对策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政策的相继出台并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积极推进大中城市现代化建设,城镇化无疑促使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农村空壳化问题严重,其广度和深度全然扩展到教育、文化、土地等各个方面。农村生活主体也逐渐变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大特殊弱势群体,而留守儿童处于情感心理行为等发育的关键期,由于亲情缺失,可能导致诸如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障碍、交往困难等问题,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也被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我国的教育问题和农村问题相互交织[2],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凸显。

  综合分析文献,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不同阶段及角度进行了探讨。薛应翠等[3]针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倦怠与时间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顾建等[4]就农村留守小学生行为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欧阳慧玲[5]则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定性地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阶段不同其相应的教育特质亦不同,因此研究者应分析不同阶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及措施。

  二、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及分析

  小学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有别于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小学教育的特质是性格养成和文化入门[6]。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针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更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聚焦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可以从留守小学生特征维、学校教育施教方以及教育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从留守小学生自身特征维分析,留守小学生存在父母缺位及家庭教育缺失和启蒙教育失调问题。

  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对新生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留守小学生年龄跨度一般在6—13岁,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但是,留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第一施教者外出,一般是隔代监护或是亲友监护,由于教育观念陈旧或疏于监管致使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小学生无法通过与父母的家庭互动及氛围影响其行为、价值观、学习成就感,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诸如自闭、焦虑、内向等心理障碍;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留守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致使启蒙教育失调。

  (二)从施教者角度分析,留守小学生学校教育存在日常教学中的关爱不足、教育失衡[7]和教学管理中监督不力、管理失调[7]的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匹配留守小学生启蒙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全方位专业化的教育,弥补留守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足。但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和监管责任转嫁,导致学校教育失衡和管理失调。一方面,农村留守小学生大多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学校经常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加之教师自身压力,无暇给予留守小学生多一份的关注、关爱和关怀,这就使得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得到期望补偿,学校教育失衡;另一方面,对留守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主要是学校管理和寄养管理,但是都存在监督不力和管理失调的问题。首先,寄宿留守小学生即使在校期间有较好的管理,周末和节假日便成为管理“空档期”,其学校教育和管理缺乏连续性也会大大折扣;其次,寄养管理的走读生,由于监管责任转嫁的损耗,对其监管接近于无,生活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三)从留守小学生教育环境分析,依然存在留守小学生受重视程度不高、教育资源不公平以及有效措施不足问题。

  留守儿童现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和城乡二元制度背景下出现的[8]。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时至今日,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是由于先天的区位劣势致使其难以得到重视和充分的解决。另外,由于区位劣势,也使得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浮于政策和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当下解决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寄宿式的学校教育,可是大多寄宿制的乡村小学存在师资不足、专业性不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使得留守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同时,留守小学生教育还存在区域研究不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以至于解决措施流于范式效果事与愿违。

  三、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对策探究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并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正视问题并加以解决。究其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本质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针对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可以创新性地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解决。

  (一)全面贯彻国家大政方针,促使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从留守小学生教育源头解决问题。

  留守小学生是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问题是外出务工流的衍生问题,外出务工流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就业岗位有限及工资待遇低所导致的。所以,要根本性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就要抓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因,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从源头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其次,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显然,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调整户籍管理为根本性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指明了治本方向。

  (二)科学分析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首先,留守小学生得不到传统家庭关怀和教育,这就需要学校作为留守小学生的教养主体,全面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使他们公平地接受教育。第一,学校通过积极争取人才引进政策,配备足够的师资,针对留守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第二,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理人员,完善寄宿教育体系实现留守小学生的科学管理;第三,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互动平台,实现对留守小学生的“家—校”多主体管理,巩固学校教育效果。

  其次,留守儿童集聚区政府应重视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保障留守小学生社会教育和日常管理。第一,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有效地补充学校教育和管理;第二,大力培植和弘扬乡贤文化,推荐乡贤参与留守小学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同质文化背景下的乡贤教化弥补家庭教育和规范启蒙教育。第三,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父母缺席的核心问题,努力打造“互联网+乡村”先进的交互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亲子互动,尽力消除成长过程中的阻碍。

  四、结论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即家庭贫苦外出务工以及城乡二元制留守儿童无法入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和演变。留守小学生是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其教育问题更应受到关注和重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解决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应多维度,标本兼治。“本”即是人们对优质教育的美好需求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标”则是留守小学生教育的各种表象问题。解决留守小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在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固本”的基础上,创新性探索“治标”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段成荣,吕利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3):37-49.

  [3].薛应翠,潘运.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16.

  [4].顾建,李斌.农村留守小学生行为问题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97-100.

  [5].欧阳慧玲.留守农村学生的教育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196-197.

  [6].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 淄博师专学报,2006(4):20-25.

  [7].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8].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117.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