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全球共同利益: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追求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3-30 阅读:( )

  刘泽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共同利益;人文主义教育观

  21世纪是一个动荡、融合、发展的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年轻。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涉及各个国家、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其突出特征就是市场化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各种各样的类似跨国公司的管理机制,在这种充斥着“市场化”“数据化”的时代中,高等教育的追求该去往何方?笔者在此略探讨一二。

  一、当下的背景:高等教育市场化

  市场化使得跨国公司与消费主义在各个国家不断扩展,高等教育也开始借鉴官僚公司的“整体质量管理”的做法,将企业、公司的管理结构融入高等教育,如今的“一流”就是最好的体现。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何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从字面不难理解:即形容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将高等教育与市场紧密相关。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1]此外,高等教育学者麦西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主要有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高等教育解除管制、消除垄断、私有化或非国有化等方面;微观层面指在实践中要遵循市场的原则来运营高等教育,运用市场价值策略,使高等教育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并进行生产和销售。[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就是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的问题,主要是与物质形态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的接轨。[3]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主要牵涉市场管理体制,它以市场方式分配高等教育的资源,弱化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垄断作用,将高等教育机构放置市场自由竞争,但又不“放任”。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运用市场机制的管理办法,采用自由竞争等市场调节的方式,将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实现高等教育经济与效益的最大化。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征

  经费来源多样化。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作用下,民营性质的高等教育办学会逐渐兴起并发展,这会大幅缩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此外,公办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作用下,会积极寻求多种途径的经费资助,改变以往单独由政府资助划拨经费的现象,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如今,我国的高校已由市场化之前的政府单一化的投资经费转变为多元化的由政府拨款、私人捐赠、企业投资、个人承担等方式共同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分担。高等教育市场化使得政府的权力下放,高校与市场中的工商企业合作加强,经费来源多样。

  竞争的激烈化。自由竞争是高等教育市场化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高等教育市场化将市场管理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机制最突出的就是自由竞争。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今天,这种竞争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愈演愈烈,高校之间通过“大学排名”这样的机构互相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强者获得声誉和名望,从而可以拉拢更多的优质生源和教师人才,也能获得社会、企业多样的资助;而弱者只能降低分数以招生来获取经费,长此以往,形成马太效应。

  评比的标准化。在市场机制管理下,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机构,而企业最重视的就是“整体质量管理”,认为质量是最根本的问题,延伸到如今的高等教育领域,追求“一流”便是追求市场化下的“质量”。于是现代大学采用了“一流”建设,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也展开了“双一流”的评估,目的就是在全球的竞争中不落下风,走向一流。而“一流”的标准基本是以科研成果“论英雄”,市场化下的数据让一切变得追名逐利。但也正是这样的标准化,才让“顾客”享有更好的“服务”和资源。如在加拿大《麦克林斯》的杂志上明确标注一流的最终标准是把各个数字的比例结合起来:学生占20%,班级的大小占18%,教师占20%,资金占10%,图书馆占12%,声望占20%。[4]这样精确的数字化应用于高等教育,无疑使得一切量化。

  效率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中追寻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就整体而言,在高等教育中没有以利益唯上,但不排除个别的民办高校会以追求利益为主。自人力资本传入我国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作用便一直被人们研究,直到高等教育市场化形成。诚如上文所说,市场的优胜主义竞争给大学带来了沉重负担,大学必须通过技术开发和转让、开设管理课程等方式吸引投资,有的大学甚至成为公司法人或走进了股票交易所。无论是金钱资本抑或智力资本投资,其基本动机就是追求利润。[5]在这种利益的追求下,部分高校难免会失去自己的底线。

  二、未来的追求:全球共同利益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作用下,各个高校为了在市场获取优势地位和竞争实力,争抢人才,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生源、声誉相互竞争,盲目向市场靠拢的同时可能忽视了教育自身的目的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亟需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寻求一个共同的利益追求:笔者认为是全球共同利益。简单来说,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下,我们目前追求的是“一流”,这并没有错,但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市场化需要关注全球共同利益,在追逐和竞争“一流”时候,可以为全球性的共同利益做一些贡献。

  (一)何谓?

  何谓即如何理解全球共同利益。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教育知识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全球共同利益,在1996年《海洛尔报告》中指出:所有的组织学习都应给予四大支柱同等的重视[6],这四大支柱分别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学会认知即指学习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并有机会就少数科目开展深入研究;学会做事指当今社会在高等教育中不仅要学习技能,更要学会与人相处、团队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人则是指要培养人的个性,能够在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学会共存指要加深对他人的理解,认识互相依存的道理。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今天,社会的挑战对这四大学习支柱不断的冲击,“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受到的冲击最严重,我们需要对四大学习支柱重新赋予新内涵。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今天需要“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和及其获取、认证和使用是所有人的事,是社会集体努力的一部分。共同利益的概念让我们能够摆脱“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其中考虑到环境、福祉概念和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团结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它的感召下,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项原则会对众多利益攸关方的作用和责任产生影响。”[7]高等教育市场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应该在这种市场化的趋向下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全球共同利益所要求的教育和知识是当今高等教育不应遗忘的。

  (二)为何?

  为何即未来的追求为什么是全球共同利益?首先,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一流”和“全球共同利益”都是受全球化的影响引发和要求的。全球化促使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密切接轨,从而把高等教育放置于市场机制之中,使得高校之间相互竞争,争抢资源,赢得市场青睐的高校也会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而那些在市场中竞争失败的高校依然为“一流”而努力,使得高校失去了其自身的定位;反观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未来追求——“全球共同利益”,也是由全球化引起的,尤其是在21世纪,世界各国联系密切且错综复杂,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各地区矛盾加剧,不平等,暴力,环境,文化冲突等问题凸显,高等教育也处于这种机遇挑战并存的市场中,如何让高等教育在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平衡这些矛盾,而不是激化这些矛盾是一直以来人们思考的问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21世纪教育的何去何从发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一报告指出:“全球化的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式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超越识字和算数,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人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8]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与全球共同利益是有内在地联系的。

  其次,在“数字化”“市场化”的冲击下,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忽视了对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关注。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冲击下,追求“一流”是必然的选择,而“一流”的衡量是具体的、可视的,这一标准对于自然科学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就是实验与数据,是最能够量化的,也是最符合“一流”的标准的。然而,反观人文学科,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已经遍体鳞伤,人文学科在大学的地位岌岌可危,以自然学科的标准要求人文学科使得人文学科会偏离知识的本身。以日本为例,在2016年的6月份,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出一条通知,督促各国立大学缩小或废除人文社会学科,通知是以文科省大臣下村博文的名义发布,适用于设人文、社会学科的国立大学、研究生院,目的是让国立大学将教育资源转向“社会需求较高的领域”。[9]而全球共同利益则追求的是知识和教育,人文学科相比而言更加关注知识和教育本身,因此,从这点出发,全球共同利益也应是教育市场化未来的追求。

  最后,追求全球共同利益也是对高等教育目的的回归之一。高等教育目的一直是教育领域的基本话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等教育的目的有些异化倾向,片面地追求经济和效率,追求学生毕业的就业率与工作。对学生正真心智的发展却关注不多。全球共同利益使人们在追求教育市场化的同时,更要关注教育和知识的本身,这无疑和教育目的相挂钩,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又何尝不是对教育目的异化的理解呢?因此,回归教育原点,对高等教育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追问也是全球共同利益的关注点。

  三、如何追求: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追求既然是全球共同利益,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共同利益呢?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出台的相关论点:即要重申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在高等教育中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一)为何如此追求?

  其一是因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下,追求“一流”导致高校的自然学科地位远远超过人文学科,而自然学科所展现出来的数据化、实验化并不能带给人们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洗涤,因此,人文学科教育观的设立无疑对当今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一流”追求是一个补充。

  其二是重申人文主义方法有助于我们挑战主流发展的言论,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只有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方法才能超越纯粹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人力资本的观点,因为高等教育不仅关乎职业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这是在多样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追求如此?

  首先,制定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 “契约”,也即高等教育目标要与社会相契合。[10]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今天,国家应加快制定一些与相关法律相一致的地方性高等教育运行规则,制定相关的“契约”,使得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不能脱离人文主义的教育关怀。

  其次,构建灵活、多样、包容的终身学习体系。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对于建立终身的教育体系是最便捷的,应该充分利益这一资源,当前,电子化学习、移动和数字化技术爆发式的增长大大拓宽了学习机会与资源,学习因此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学校教育产业模式的学习空间已经不足以满足多种形式的教育需求,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和第三方办学者,传统的教育机构正在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转变。

  最后,国家需要继续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单一的市场模式终究是不合理的,伯顿·克拉克也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的经费分配制度是绝对纯粹的官僚模式、学院模式或市场模式。[11]可见,在高等教育市场的环境下,依然不能脱离政府和国家的调控。国家可以在市场调配失衡的情况下保证教育的公平和共同利益的实现,使教育和知识能传播到每个人的脑海。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形式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新时代价值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