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加强通识教育 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5-15 阅读:( )

一、研究生对通识教育需求的特殊性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正逐步从培养高科研能力的单一人才向综合性专门人才转变。国外通识教育一般是针对本科生的,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非常专业化的工作。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其特殊性。

第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我国研究生教育性质发生变化,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不再仅是为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专门人才服务,单一的、纯学术的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难以满足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第二,随着国内外交流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外的招生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争取国内优质生源,使得研究生招生和录取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在考试成绩维度之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学生的学术背景、受考核方式、录取成绩、思想状况、年龄跨度和个人综合素质等千差万别;第三,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就业目标层面接近于本科生。这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走完全专业性的学术研究道路,虽然不能像本科生一样实行通识教育,但有必要以一定的方式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

二、现阶段开展研究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对于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阶段,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通识教育主张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整体的学习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而学科的创新点往往出现在交叉学科上,通识教育正符合了建立在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创新条件。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种科学知识都有其特殊的视角,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虽然是限定于某一特定专业或领域的高层次学习,但并不是由于学科的分化、知识的内容页产生分化,并将学习的内容限定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过于狭窄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范围,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专业化的人。

创新型人才要达到创新的要求,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体表现为对问题意识的明锐,思维的灵活性、观念的多样性,创新的兴趣、动机以及鲜明的人格特性。通识教育使人能有效的思考,有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事物做出适切的判断,并具有鉴别价值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识教育能实现文理知识的融通,会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创见,是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简言之,即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强调通过教学的整体优化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1、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质是指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状况和掌握的知识量的状况。知识素质内容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素质和相关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通过专业教育获得,而相关的知识素质则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获得。

2、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往往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同时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识教育对于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就业竞争的核心是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研究生就业能力是研究生个体实现理想与价值的阶梯,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三个方面。然而,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在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两方面尤其偏弱。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强调的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技能的教育,其涉及的范围宽广全面,它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符合当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媛,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误区,复旦教育论坛[J]2003,(6)

2】 陈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 黄锦坤,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生洪,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6(5)

5】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新生价值取向浅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