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1-03 阅读:( )

  张云雾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大学社会发展哲学研究所;湖北 荆州 43402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三个倡导”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个倡导”进行了明确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29) “三个倡导”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理论界在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201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这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2] 《意见》再次重申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这对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譬如社会不良风气给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传统文化缺失导致认同和践行困难等问题和挑战不容小觑。但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效性不强,难以入脑入心,难以内化成大学生自觉的实践活动和行为准则。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起到使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做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正确价值选择。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抓住灵魂”,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二是“突出主题”,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对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满怀信心、积极行动;三是“突出重点”,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地位,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四是“夯实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观。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不强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教育目标和内容比较宽泛模糊,如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往往将教育目标定得过高、过于理想化,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二是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重知识培育轻信仰教育,方法手段上仍以讲解、灌输为主,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实效性较差。三是教育途径和载体没有发挥应有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其功能和理应发挥的作用始终难以令人满意。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存在着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等弊端。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好坏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紧密相连。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教育者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解以及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方法两个方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感和正确的理解,这必然会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入歧途,从而大大降低其实效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是教条式的讲解、机械式的强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会降低,反而还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感。二是受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处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过渡期的大学生,会因为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知识上的不完备性导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障碍,思想不成熟导致主观片面、怀疑一切。大学生较少接触社会,其社会化水平落后于生理、心理等发展,导致其因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缺乏,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导向产生怀疑、消极的政治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与认可度也相应较低。

  (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活动的客体。基于对受教育者“客体性”的基本认定,导致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成了“纯粹的接受者”,处于“完全的被动地位”,是思想教育被改造、控制的对象。对于教育者的“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教学方式上呈现出“满堂灌”、“一家言”的现象。这种“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框架下的,其强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和至上性,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实质就只能是“单一主体论”。这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经济改革、社会转型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一方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元化格局,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诸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譬如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交网络化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心理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文化网络化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文化教育受到了始料未及的挑战。

  三、当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一)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量

  要整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量,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发挥高校理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专门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要加强学习,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载体,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挖掘专业课教师的师范作用。专业课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教授和自身言传身教,包容差异、尊重个性,开展隐形心理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其幸福、自由、尊严等联系起来,注重核心价值观内容培育的层次性,在内容设计和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在方法选择上注重多样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选择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我们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一是在教育思想上,要由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向现代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现代教育思维方式倡导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存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具有现代教育思维方式理念,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使其自觉认识到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抵御不良价值观的侵扰。二是在教育内容上,要将实现宏观指导性与现实针对性相结合。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民族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宏观上指导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取舍。要将这一宏观指导落于实处,就必须在教育内容上体现鲜明的针对性,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适应。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p9)因此,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把理论讲透,又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根本需求。三是在教育方式上,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要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课堂教学,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通过课堂教学,理性明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坚持核心价值观鲜明的阶级属性与政治立场。另一方面要注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发挥高校隐性课程的渗透作用,以专业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大的感召力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起到导向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隐形育人功能,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要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革命活动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改造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物质化倾向严重,社会上腐败问题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需要社会相关部门下大力气对假恶丑势力予以打击,净化社会环境。其次是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既要加强校园规划、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校园物质文化设施的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又应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在“尊重学生、尊崇学术、尊敬学者”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凝练具有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校风、学风,精心组织和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是优化网络多媒体环境。学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防范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善于利用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载体,善于运用QQ、微博、微信等网络多媒体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及时进行网上引导,网下教育,抢占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篇: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某高校为实证

下一篇:教研员如何指导“思品”教师上好课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