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重点高校学困生现状与预防、转化初探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2-07 阅读:( )

  陶卓敏 张巧丽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学困生定义

  学困生分类

  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有多种,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和笔者自己的工作经验,重点高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动力不足

  不少学生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后,在短期内失去了奋斗目标,小初高阶段所有学生的努力目标几乎都是高考,而步入大学,尤其是进入重点高校后,不少学生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失去奋斗目标,导致不知为何学习,不想继续学习。

  2. 认识偏差

  很多学生上大学前接受的激励是:“等上了大学你们有的是时间去玩;大学的课程就简单多了……”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于学习的认识有很大偏差,普遍认为大学是高中高强度学习后和进入社会承担责任前的放松期,还有少数学生天资聪颖,在中学阶段学习轻松,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难度不会高于高中,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在大学阶段的地位。

  3. 自制力差

  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90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家庭投入的关注过多,加上中小学阶段管理严格,使其在既有轨道上能够正常发展,一旦进入大学,在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下,一部分靠家长、老师监督而未养成自我管理习惯的学生很容易行为失控,导致沉迷网络、作息不规律、学习不主动。即使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良状况,想要改善,也由于缺乏自制力而不能长期坚持、

  4. 精力分散

  较之中小学阶段,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环境宽松、平台多样的高校环境中,校内外兼职、勤工助学、学生工作、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诸多事务让学生的精力很难集中在学习上,加之对大学阶段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一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导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甚至出现逃课、旷考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效果。

  5. 基础薄弱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尽管重点高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整体较高,但其中不乏部分来自教育欠发达地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此外,如中学阶段理工科基础课程例如数学、物理等基础较差,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亦将受到很大制约。

  6. 方法不当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小初高阶段的延续,无论在学习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质的飞跃。部分学生停留在中学学习的状态中,没能及时调整方法,端正心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归纳性学习,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无法接受大学阶段应学的知识,久而久之造成学业困难。

  7.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导致学业困难的学生比例不高,但学生的情况与其他学困生相比通常更为严重,不仅需要对其在学习上进行帮助与督促,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的关爱帮助其摆脱心理障碍的阴影,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学困生预防——加强新生教育,完善预警机制

  学困生现象不仅影响学生本人成长成才,更让家庭蒙上阴影,同时对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形成桎梏,对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总结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科学合理地衔接中学到大学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新生面对未知的、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充满憧憬也充满迷茫,他们的迷茫是正常的,也是必经的一种心理状态,然而为了学生能够在迷茫之后树立对大学正确的认识,探索到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加强新生教育,加强对新生的引导,无疑是学困生预防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够将新生适应性教育时间拉长,与时俱进地更新形式、内容,让新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到大学是什么,在大学自己该干什么,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规划能力,从而确定努力方向,合理利用大学这个平台以达到完善自我、提升素质、服务社会的目的。

  除了加强新生教育,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学困生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各个高校都有相应的学业预警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部分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但仍然没从根源上防止学困生现象的发生。学困生预警机制应建立在接触学生之初,迅速了解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性格特点、学习动机、心理状况、家庭环境、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等。对来自偏远地区、家庭贫困、家庭结构特殊、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动力不强、经常逃课、上网成瘾、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个人遭受重大挫折的学生,进行经济方面的帮助、学习方面的督促、心理方面的调试,以避免这些学生最终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

  学困生转化——提升人文关怀高度,因材施教

  高校中极少数学困生的出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事实存在,但如何预防学困现象、将学困生转化为正常学生以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学困生人数比例是学生工作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进校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整体素质高,他们长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家庭和学校的瞩目,长久以来形成的优越感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有可能激发他们更强的竞争意识,但也有可能引发他们的挫败感,导致自卑、厌学。辅导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用爱用心对待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走进他们内心,了解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才能够标本兼治,改善学习状态。

  每个学生都是有待于充分发展的人,是有待于自我实现的人,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在工作中投入更多温情、在精神上多鼓励、在生活上多关心。用心交流,打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温暖。爱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亲切、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点滴的进步,用爱感动他们。

  子曰: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开创了因材施教的先河,对于学生,也要根据其不同学习困难原因给予帮助和引导。

  对于认识偏差、动力不足、精力分散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重树学习信心。

  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齐帮共管的形势下,多方面督促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对于方法不当、基础薄弱造成学业困难的,班内组织帮扶小组,辅导学生课程学习。

  对于心理原因造成学业困难的,从解开心结入手,情况严重的以专业的心理咨询进行干预,辅以老师、班级的关爱以改善情况。

  措施保障——家校联动,全员育人

  改善学生出现的学业困难问题,要保证学生自身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充足,由任课老师、辅导员、家长、学生干部等全面协动,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业困难现象只是表象,还有深层次例如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人生观偏误等内部深刻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高校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原则,必须充分树立全员育人思想。

  持续关注,全面关心

  不少学生在学习上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后,短时间内如果没有明显的成效,会比之前感到更失落,容易灰心气馁,状态更差,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要多方面持续关注学生的改善状况,在他们完成短期目标时及时予以鼓励。

  力抓学风,榜样带动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降低学困生比例的有效手段。在学风建设中树立榜样,以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先进个人辐射带动周围学生,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改善学困生现状,带动学困生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研究

下一篇:德国语言培训机构之德语教学特色初探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