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6-26 阅读:( )

  宫佳妮(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学费问题无法完成学业已经是困扰各大高校的一个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讲,解决这一难题任重道远。北京市为了进一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从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立,从政策、制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既帮助了困难学生,有鼓励了优秀的学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学生的关心。2007—2014年的八年间,受助学生累计达1775.88万人次,资助金额累计73.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88亿元,市级财政投入70.33亿元,市财政投入占总资助金额的96.07%。根据数据,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而高校资助工作发挥学生教育功能的措施却并不明显。这就给目前资助工作带来了更多难题。资助工作中教育环节的实施是迫在眉睫的,只有将助困与育人工作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实现高校助困育人的良好效果。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少数贫困生存在对自身前途感到无望,对社会转型期的一些问题感到悲观,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部分贫困学生渴望与人交往,但又害怕与人交往。这种现象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确实比较复杂等客观原因外,主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少贫困生不仅思想认识上有偏差,人际关系交往中有障碍,不敢或不会与人交往,更有个别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和婚恋等个人问题感到忧心忡忡,这一切都可能导致青年学生精神抑郁、神经衰弱、焦虑失眠,最终产生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问题是严重应学生学习、生活和全面发展的,更阻碍学生毕业后事业的发展。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专业、社会阅历、学习基础、个人形象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自卑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如果能把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引导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心理健康指导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1、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是压力,包括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

  每个人所能承受压力一定是有限的,压力过多、过大就会产生心理负担,日积月累,会影响心理健康。根据专家研究发现,人类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之产生的精神健康也随之而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需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超负荷工作。而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员需要承担的压力更大于一般人,这就诱发了各种心理疾患。

  2、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数以个体为主,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并不多。

  由于校园文化、锻炼设施有限,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文化深入到社会实践锻炼中,因为在学校他们所能接触的人或物实在有限。再加上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相对分散,环境相对闭塞,学生与社会更多的人相处只能通过授课教师,这给他们缓解压力也带了渠道的限制。有些同学谦虚卑微,有些同学自视清高,有些同学不愿与老师沟通等等,这些都是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思想压力的表现。

  3、大学生功利心理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之一

  2005年,北大信息于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柳剑峰出走,在电话里向母亲哭着说最后一句话:“我没有能力。”可见,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完全变成教育功利性的工具是非常危险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承担很多功利性的压力。如为了论文而论文、自己不清楚在学校到底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和别的同学攀比等等,都是源于学生自我否定,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带来的恶果。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

  1、错误的观念需转变

  近几年,高校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率逐年增高,学校及相关部门教师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老旧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拓展教育的关心指导范围,引导大学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优缺点,积极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同时,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课程,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讲解,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时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制度保证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领导转变观念,避免培养模式的弊端,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化。我国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目标里,针对德育、智育、体育、人格、性格等等方面需达到的水平有多高。但只要有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经历,多开展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与他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明智.高校新资助政策及其实施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2] 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王立.中英大学生资助制度历史发展之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 2009

上一篇:基于学习目的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有效设计 串活课堂—谈初中英语课堂过渡环节设计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