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6-30 阅读:( )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可能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上欣赏课时都有以下感受:一是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很沉闷。二是老师很容易上成“一言堂”,学生对老师提问茫然不知所措或谈得不全。三是出现课堂时间把握不到位,欣赏内容过多或单一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欣赏 了解 互动 主动性

  首先造成学生对老师提问茫然不知所措或谈得不全的原因在于有的老师在美术教学时把美术作品从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时代背景、条件及创作构思中孤立出来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上。孰不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专题欣赏课的艺术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的,他们有更多的是“没见过”、“看不懂”更不要说是能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其次造成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调节不起来,很沉闷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教师单纯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投影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没采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没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没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再其次出现课堂时间把握不到位,欣赏内容过多或单一等原因在于教师对本欣赏重点把握不够,各环节没衔接好,时间没控制好,有的讲得过多,造成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讲不好的现象。要解决以上问题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外国优秀古今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二、欣赏中体现生活性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常准备世界名画、优秀美术作品等丰富的欣赏资料,但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看不懂。这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略了儿童有对强烈的色彩欣赏感兴趣,欣赏时凭第一印象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注重局部或一个细节的观察,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他们比较能够接受的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水平。所以课前应对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维性和趣味性。老师可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儿童化的加工处理,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象等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美术感受。

  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欣赏小学五年级《伏尔加河纤夫》这幅画时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或让学生看与作品有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 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播放有关古诗词的影视片段来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起来,要做到这点一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有备而赏。例如在上小学五年级《门画》这课前就可以让学生从传统门画和现代门画这两方面去课外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并找出它们的相同和差异之处。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说说对作品的初步感觉:3、用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幅画的色彩线条如何?这些思考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4、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这样就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角色参与、多种感官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在欣赏作品时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他们根据作品背景要求,用动作、语言再现画面,甚至鼓励学生现场发挥,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还有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的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能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他们学得最好;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这就是一种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当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些时我们的欣赏课就会越上越好。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生活)》多学科整合教育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教学主线——课堂因你而精彩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