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中小学校长适应“新常态”的基本路径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8-26 阅读:( )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5—0028—04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教育乃民生之首,也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经指出:“从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大局,深刻理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作为涉及面最广、人数最多的基础教育,在数十年的教育改革中首当其冲,历经思想、体制的无数次碰撞,其发展也正步入一个“新常态”。处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核心、主导和决策地位的校长,能否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牢牢把握“新常态”,对带出一个好的团队,办好一所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基层学校校长怎样主动地适应“新常态”,积极地引领“新常态”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做到如下“五要”:

  一、要有解放思想的精神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解放思想既是新形势与新任务下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教育改革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的强力引擎。只有弘扬“四种精神”。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做到思想解放。

  一是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对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和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良好的个人修养。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当作责任、境界和追求,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知识匮乏”与“时代落伍”的心态,做到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既要精学,又要博学;既要现在“实用”,又要今后“有用”,以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有效地解决“不愿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问题,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习先进经验,借鉴优秀成果,勤于思考、善于调研、勇于探索,去糟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地为学校和师生履行好职责、服好务。

  二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需要创新,创新是思想解放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校长切实地把创新作为不变的精神价值追求,强化创新意识,始终坚持创新思维,且努力提升创新的能力。近些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萎缩问题日益凸现,不少学校都出现人走“楼”空、班额减少的严峻情况,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窘境中逐步走向撤并。假如说。学生数量的减少给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源素质的下降则给农村办学带来致命的冲击与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校长绝不能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坐享其成,而是要破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观念,树立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敢于直面挑战,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跳起来摘桃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锐气、破解难题的勇气,善学善思善谋,求真、求实、求新,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事情,就大胆去想、勇敢去试、坚决去做。若惧怕风险、怕担责任,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再好的决策也只是纸上谈兵,再诱人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再宏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在“不进则退、不快则废”的激烈竞争中,唯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以创新的理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困难。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方能真正地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三是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战。改革愈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愈深,遇到的阻力也就愈大。实干意味着责任,责任需要担当与奉献。学校要做大、做强,校长仅靠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立足本职、勇于实践、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行动。岗位不分贵贱,在其职须谋其责,应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唯有以感恩的心珍惜各自的岗位,才能充分地展现职业价值,舞出完美的人生。实干同时需要胆识与魄力。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道路上总会遇到激流与险滩。学校管理者都需要有一股刮骨疗伤的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唱空调子,不搞花架子”,以实为先、以干为贵,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共圆一个梦。

  四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职工利益无小事”,学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本为先”的人文观念,将把维护教工、学生利益置于首位。时刻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与尊重人,以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力,影响人、激励人与感召人。要借助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困难教工慰问、金秋助学、大病帮扶等民生工程,从维护学校教职工利益的“小处”想起,从关系学校教职工冷暖的“小事”办起,从易激化矛盾的“小纠纷”排起,从造成群众不满意的“小节”改起,通过做好诸如上述的点滴实事,在决策上关注民生,在情感上贴近教职工,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坚持不懈地为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谋实惠,让广大学校教职工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从而积极地营造心齐、气顺、人和、风正以及众志成城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有驰而不息的毅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逐步深化,在我国中小学管理实践、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环境与观念转变、制度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教学实践及评价等方面。可以说,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向系统总结、提高质量、突破难点的攻坚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寻求解决的方案,但这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校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我们所创造与遇到的各种历史机遇,更要积极应对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要乘胜追击、乘势而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有打“攻坚战”的本领,更要有打“持久战”的毅力,绝不能有松劲情绪与“过关”思想,更不能“曲终人散”,要一着不让、一抓到底,积小胜为大胜,以及顺势而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有“家国情怀” 才有“教育家”

下一篇:建立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 推进管办评职权分离改革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