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高中教学论文发表 >

细微之处见功力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9-26 阅读:(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里的一回,原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入选教材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特别注意文本细节方面的考究与锤炼,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字、几个词,仔细揣摩起来,却是回味无穷。也正是在这些文本的细微之处,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及其写作的精心、细心。兹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

林冲被发配沧州,偶遇东京故人李小二,在李小二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他无意中提到:“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看来,李小二的茶酒店开在“营前”。这里的“营”,指的就是沧州的牢城营,即收官发配囚犯的地方。李小二的店为什么要开在这里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作者安排这一细节的精妙之处:一、正因为李小二的店开在牢城营前,而林冲却是发配到此地的囚犯,二人活动的地点相距不远,活动区域会有交集,因此,才会有见面的可能。只不过李小二夫妇二人是“个体户”,他平时要在店里照看生意,一般不出来,那这次为什么会在街上遇到林冲呢?细心的作者特意交代:“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二、正因为李小二的店开在营前,陆虞候、富安二人从东京来到沧州之后,首先选择的是离牢城营不远的李小二的茶酒店,这样就为后文李小二阁子背后听说话做好了铺垫。而李小二之前就是东京人,所以才会一下子听出了陆虞候二人的“东京口音”。三、正因为李小二的茶酒店离牢城营很近,他一定认识营里的管营和差拨,因此,陆虞候才会差遣李小二去请管营和差拨。总之,开在营前的茶酒店,成了各路人马活动的会集地,作者这一安排,可谓合情合理,巧妙至极!

二、同到管营家中请了管营

陆虞候差遣李小二去请牢城营里的差拨和管营,作者这样写:“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中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读者请注意,此处落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大有深意。李小二为什么不到牢城里将管营和差拨一起请来,而是要分两次去请呢?如果将原文改成:“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请了差拨和管营,都到酒店里。”这样写的话,也丝毫不损害《水浒传》的艺术性,这个细节的安排,巧妙之处在哪里呢?一、写文章,特别是小说,讲究的是曲折,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改动后的文字虽然也说得通,但稍微有点平铺直叙,而原文则多了一层波澜。作者在如此细微的情节上,都要进行一番琢磨,可见其精心。二、管营的社会职位高于差拨,职位低的差拨就要在“牢城”里,职位高的管营则可以在“家”里,可见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三、管营在“上班时间”居然不在“单位”,而是在家里,不论他是否有事,他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管营一定是“长期不上班”的。那当时的官场与社会组织的“腐烂”,在一个小小的管营身上体现出来了,这也暗合了本书“奸逼民反”的主题。吊诡的是,这出戏的执行者——差拨,最后被林冲杀死了,而幕后的真正操纵者——管营,却可以逍遥法外,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三、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

为了突出李小二眼中的陆富二人的“狐疑”,小二先是注意到了二人的打扮:“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继而,李小二发现: “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而陆虞候却说:“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陆虞候所说的 “伴当”,正是富安。在李小二眼中,跟来的人是自行烫酒自己喝,而陆虞候却说“自有伴当烫酒”,这就有疑问了,只不过这是李小二眼中的“狐疑”。实质上,富安在高俅家的地位要高于陆虞候,至少富安自己这么认为。富安是高俅的部下,人称“干鸟头”,也是高衙内的心腹,也正是他,给高衙内设计了陷害林冲的歹毒计策。而陆虞候,只不过是“门下知心腹”的。在富安眼里,陆虞候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小人物,是高俅家雇佣的侍从,富安根本就看不起他。富安为高衙内贡献了一条十分下流而恶毒的计策,要林冲的好友陆虞候设计把林冲老婆骗去。高衙内喝彩道:“好条计!就今晚着人去唤陆虞候来分付了。”鲍鹏山在解读这个片段时说: “富安在寻思这条计策时,根本不把陆谦可能拒绝考虑在内,而高衙内也同样对陆谦能听从他们而对朋友落井下石深信不疑:‘就今晚着人去唤陆虞候来分付了。’ 时间就在今晚,态度则是唤,如唤一条狗,让陆谦做这样缺德的事,根本不怕他犹豫,更不会和他商量,直接‘分付了’即可。”而来到沧州之后,富安名义上是陆虞候的“伴当”,一切都有陆虞候做主,但在富安心里,他根本看不上陆虞候,也根本不会为陆虞候倒酒,也难怪他会“自行烫酒”了。

四、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

通过李小二的转述,林冲判定来人就是陆虞候,于是勃然大怒,当即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未果。第二天,又带了刀去寻找,依然没有踪迹。这时,作者说:“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消耗”,就是消息。等到第六天的时候,管营才将林冲唤到点事厅上,安排林冲去替老军看管草料场。这个安排分明是把林冲往绝处里逼,但又冠冕堂皇,处处为林冲着想。那管营为什么不在定下计策的第二天就安排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呢?难道他知道林冲已通过李小二之口获悉了他们的计划?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管营并不知道林冲已得知陆虞候在沧州,他这样安排是“保险起见”,将事情做到滴水不漏,使计划天衣无缝,务必能够将林冲置于死地。如此缜密的用心,可以看出管营性格之奸诈!从林冲一方来说,他在街上寻了四五日,依然没有找到陆虞候,于是便有松懈,作者说:“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如果是管营第二天就安排林冲去草料场,林冲肯定会怀疑这其中定有阴谋,而现在,过了四五天,他心中也怠慢了,于是对管营的安排丝毫不起疑心,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走向了“死地”,这样安排,不更有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之感吗?

五、“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和“依旧迎着朔风回来”

林冲来到草料场之后,想起老军说的草场二里外有一个市井,于是便冒了风雪,去那里买酒喝。去的时候,作者写:“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等林冲喝完酒,又买了一些牛肉和酒,回来时,作者写:“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注意,林冲去的时候是“背着北风”,回来的时候是“迎着朔风”,一“背”一“迎”,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活情理,这就是作者的“细心”之处。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去的时候是“背着北风”,回来的时候也是“背着北风”,那岂不是要闹笑话了。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细节,他分别有两个夹批:一是“背着风去”,二是“迎着风回”,这不仅体现了行文的照应,同时也是情节合情入理的体现。

总之,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可谓“字字句句,皆有考究”,对任何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与布局,作为“隐含的读者”,我们一定要深入文本内部,从细微之处体察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印象式的只言片语显然无法深入细致地把握文本的丰富意蕴,这一点就要靠理性分析了。

郭跃辉,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上一篇:充满天使的地狱

下一篇: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