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课改三问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1-03 阅读:( )

  【摘要】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这场始于课堂的改革,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模式。

  【关键词】课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样改

  一、 为何要课改?

  最近几年,课改是教育界的热词,也是各个学校头等大事。但为什么要课改,想必知道者并不多,包括不少教育工作者。有些教师本身都不清楚,误认为课改是学校领导要政绩赶时髦从而来折腾教师和学生。实际上,课改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第一,经济形态的改变,必然促使意识形态的改变。从19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形态大致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金融(资本)经济、创新(知识)经济四个阶段。十几亿人的中国,通过近三十年共同努力,快速地从第一阶段飞跃式跨入第四阶段,并且进入第一阵营,领跑世界经济。所以中国企业家纷纷漂洋过海到境外投资,遗憾的是投资成功率不足一半甚至不到两成,而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功率在八成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缺乏懂国际法律法规风土人情的通识创新人才,这也印证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摊经费占5%而相应席位不足1%的尴尬事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所以教育的革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事情。经济形势强烈呼唤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的创新型的人才出现。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之问也好、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也罢,都反映出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和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严重滞后的事实。中日两国诺奖对比(截止2015.10.6,日本24人,其中科技类21人,物理占11人;中国2人,科技类1人,屠呦呦)和由中国富士康制造的iPhone手机的利润分成(美国49.4%,日本34%,韩国13%,中国不到4%)也都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非改不可。

  第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必然推进教育改革。就中国而言,9.3亿网民就意味着将老人和未成年孩子去掉,人人都是网民。而学校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是比较落后的领域。在“互联网+”时代,学校传统教育所受的冲击将会是前所未有的。学校、课堂、教师、学生的概念和定义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颠覆性变化将会让我们很多教师无所适从乃至晕头转向,届时自助餐式的教育将会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像现在这种控制式教育将会一去不复返。

  第三,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正快速传递,倒逼落后学校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像山东杜郎口学校的还有很多,如北京十一学校、无锡锡山高中、山东泰安实验、贵州思南三中、徐州十三中、哈尔滨花园小学、江苏东庐、昆山新镇中心小学、上海曲阳二中、上海闸北八中……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倒逼我们不能不改,否则无路可走。

  二、 课改,改什么?

  课改,改什么?改课堂还是改课程?二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恐怕许多人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建课程更重要。殊不知,真正影响学生成长的还是课堂,而且我们所学85%以上是国家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其落脚点还是在课堂,学生的成长主要还是在课堂里完成的,所以课堂肯定应该先改,而且应该是重点。

  当然,无论是改课堂还是改课程都必须通过人来完成,课改即人改。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师的改变中,以改变教师的思想、理念、观念最为重要,其次才是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模式等的改变。只有教师的改变才能带来一系列改变,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统化,课堂教学生本化。既然课改即人改,那么改课堂更迫切,更要靠前,更具可操作性。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人为本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效”如何理解?效率、效果、效益还是效能?通常人们误认为效率高就是效果好。实际上,效率高并非效果好,如南辕北辙;效率低未必效果差,如十年磨一剑,一剑封喉。所以我们要的是效率与效果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效益效能。高效课堂具有三性,即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要先改变观念和思想。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和“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的思想。从角色定位上也要改变,变演员为导演,变观众听众为演员,变讲师为导师,变过去的“教是为了不教”为现在的“不教才是为了教”。

  课改是改良还是改革?显而易见是改革。改革意味着“破与立”,不破则不立。

  破什么?破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即“知识中心”教育观、“教中心”的教学观、“师中心”的师生观。

  立什么?立新的“三观”。即“人学”的教育观、“学中心”的教学观、“生中心”的师生观。

  第二,要让课堂先“动”起来。无论哪种模式,让学生先“动”起来是关键,只有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发现规律,也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释放学生生命潜能。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就是很好地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模式。

  第三,建课程才能真正释放师生潜能。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几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以活动为价值取向所建立起来的课程,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像这种以师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根据师生兴趣建立起来的课程,当然深受师生欢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生一旦有了兴趣,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课堂的效益当然不差。

  真正能释放师生生命潜能的,还是要开发出适合师生的紧贴社会生活实际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三、 课改,怎么改?

  就一所学校来讲,课改的推进要走好以下四步路。

  第一步,广泛调研,慎重建模。在课改前,要广泛调研,通过各种渠道与课改成功学校联系挂钩,学习取经。课改利弊得失以及成功概率,均要考虑。在权衡利弊后,要敢于拍板勇于担责。接下来组织召开学校学术委员会拟定课改模式及实施办法等,然后广泛宣传。

  第二步,找准抓手,不断“洗脑”。在学校层面,校长应该是课改第一责任人。一旦认准的就要义无反顾地推行。当然,推行时要有抓手。组织抓手是合作学习小组,流程抓手是课堂教学模式。课改合作学习小组有别于传统的小组,其理念是“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内分对”,小组是作为“独立学习组织”而存在,类似于“小班化”。课堂建模很重要,好的模子才有好的成果。好的模式能确保改革顺利“入轨”直至成功。

  抓手有了,紧接着要跟广大师生“洗脑”。洗脑是最最关键的一步,课改从根本上是“改人”,观念不到位时推进课改,也只能是修修补补做一些改良。当然,也不是等到观念都改变了再来推行课改,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课改成败在校长,主体却又是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是马上就能改变的,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行政措施,不能停、不能软,校长要有耐心,要有办法。

  第三步,活动搭台,示范引领。学校可以聘请专家通过课改讲座、现场演示、当场实践等活动,唤醒本校里一些先知先觉的老师敢于站出来“邯郸学步”。然后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步,重建评价标准,加大督查力度。根据课改要求,建立配套评价标准。学校可以邀请业务主管部门深入课堂听课,根据标准,及时总结反馈。对标找差,及时奖励,逐步引导,不断修订。

  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这场始于课堂的改革,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模式,回到“三本”(人本、学本、生本)上重塑新学校、新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改革永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

上一篇:发现名师课堂里的秘密

下一篇: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守护者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