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准确把握“度” 追求生成“效”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16 阅读:( )

  摘 要: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是否进行深层解读,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全面把握和关注。深究教材的科学体系,能使教师教学把握好教与学的“度”,在准确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正是从教材和学生解读两个方面重点谈谈“度”的把握。

  关键词:深度;广度;细度;适度;角度;效度

  虽然教无定法,但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准确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而这也恰恰是新课标的精神。不过解读有“度”,同样学习也有“度”,只有在正确把握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课堂高效,生成课堂精彩。本文笔者从教材和学生解读两个方面重点谈谈“度”的把握。

  一、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解读之“度”

  1. 教材解读求深度。教师讲解,前提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要到位、精准、深刻,如果自己理解不深,研究不透,自然在教学中只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力求做到研读教材讲究深度与宽度。

  比如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理解一一列举这一词语。从语文角度方面理解,一一列举是一个一个地举例;从数学角度理解,则为有序列举。其次要正确理解编写意图,比如第一道题是理解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符合要求有序列举;第二道例题是学会分类,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有序列举,这当中的一个关键是不重复,同时也不遗漏;第三道例题表面上看是住宿问题,实际上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一一列举,重点是“全”。所以这里的“一一列举”,重点是有序列举,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明白其中的算理,知道具体列式的根源,而不仅仅是被动学习,被动计算。实践证明,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样也结合了编者所需,因而效果很好,课堂自然也很高效。

  2. 教材解读看广度。追求深度解读,可以在教材理解上打一口井,然而追求广度则可以在教材理解上挖一条河。虽然教材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但是教师在理解和讲解时,不能单独孤立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而应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不仅要理解该知识点的内涵,还要联系前后进行系统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以《吨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学生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具体理解“吨”,二是体验“1吨的重量”,三是沟通与前面千克之间的联系。其中后面两点是教学重点,毕竟学生对于1吨这个重量没有直接体验过,因而无法想象。所以这里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推导,学会想象,从而学会间接体验,先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重量,接着感受1吨的重量。这当中就涉及知识体系的广度,如果仅仅停留在深度,不涉及千克、克,就不能引导学生体验,毕竟质量轻的东西学生可以体验,但是重量大的实物只能间接体验,无法直接体验。当然针对概念的深度解读还有很多方法,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笔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因而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学深学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研究透,选择恰当的角度才是关键。

  3. 教材解读重细度。叶圣陶曾经这样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因而在教材解读中不仅要注意广度、深度,还要注意细度。所以针对教材案例,需要反复解读,反复揣摩每一个例题,甚至还要揣摩每一句话、每一步骤,或者每一个插图,甚至是习题,毕竟教材寸土寸金,每一个符号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比如《倍数和因数》这部分内容中有一道例题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从1-50之间,为何偏偏选中36,这需要教师认真品析,从中就会发现,选择36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36的因数最多,可以成对,有序寻找,从而便于解开因数的奥秘;第二个原因是36是6的平方,这个完全平方数的因数是个单数6,只要写一次就行。另外,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观察因数之间的符号。很明显,36的各个因数之间是逗号,最后是句号,这与倍数最后的省略号不同,自然意义也不同。句号表示因数有具体的个数,而省略号则表示倍数无穷尽。这里,引导学生从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的不同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

  二、认真研究学生,合理采用学习方法之“度”

  1. 方法采用求适度。适度的把握,往往体现在语文教学上,然而针对数学课堂同样存在适度,也就是说追求质与量的统一。因而教师不仅需要研究教材,或者说研究学生,更需要研究这两者之间的统一,还要深入到课堂中去把握课堂的各种表现形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其心理以及知识结构,从而把握学生知识层次的起点,采用最适合的方法。

  比如针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可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从总数中减少一部分等具体减法的含义,因而在教学设置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具体算理以及具体算法。而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能够尽量通过呈现直观形象的操作来表示数量关系。所以针对这一道例题“学生甲:我抓一把蓝花片有8个,学生乙:我抓一把红花片有13个。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先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来排红花片和蓝花片,然后让它们进行比较,谁多谁少。很简单,学生大多可以直接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13比8多多少,这里已经从具体的实物引导到抽象的数字概念上,这样逐步引申具体减法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减法。

  2. 方法采用看角度。很多时候,虽然知识点一样,但是不同的教师来教,会有不同的效果,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选择的角度不同。传统教法往往注重教材的深度挖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新课标理念则倡导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毕竟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方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的。

  比如具体数学概念的引入,方法很多。这里笔者列举一些方法:一是充分发挥好的例子的作用,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概念出发,让学生在感知中逐步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二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比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假设,然后小心求证,最后得出结论;三是通过上位概念的引入,通过学生以前接触过的概括性较高的概念引出一般性概念,最终丰富学生的概念体系;四是通过计算引入,小学教材中部分概念既不能通过实例引入,同时与其他概念联系不大,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逐步引出概念;五是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虽然数学有点抽象,但是其实质仍能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或者接触过的情境进行导入。

  3. 方法采用追效度。效度,通俗地说,也就是效率。毕竟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也需要追求效率。这个效度既包括教师备课、查阅资料所花费的时间,同样也包括学生学习了解、学透形成基本技能所花费的时间。教学效度,不仅反映了学生学的情况,还能体现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毕竟不同的教师,教学效度自然也就不同。而其前提是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教师采用的方法与学生实际相吻合,效度才会高,相反效度就低。

  比如针对《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学生首先要掌握量角器,要看到基本单位“1度”很难在量角器上反映出来,学生自然也就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这句话。教师可以逐步设置矛盾,引发冲突,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教师可以尝试先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点,合并成半圆工具,然后引出具体刻度,最后再引出两圈刻度。这样学生在探索中不仅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改造,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角的含义,掌握了具体量角的方法,从而顺利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总而言之,度与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一方面从教出发,尽可能吃透教材,正确理解编者意图,追求解读教材的深度、广度和细度,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心理特征以及知识结构层次,从学生需求出发,采取结合学生实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课堂真正生成精彩。

上一篇:植根生活,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紧接地气

下一篇:“实践”搭台“经验”唱戏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