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时间:2017-03-02 阅读:( )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课程;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035-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出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受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跟不上这种多元化的趋势,致使高等教育滞后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就引进了国外的通识教育(主要以美国为主)理念与教育模式,以期对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思路。经过对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识教育理论逐渐改变了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理论单一僵化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1 通识教育的内涵
1.1 国外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界定
1)美国通识教育概念的初步提出及认识。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帕卡德教授(A S Packard),他认为“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种经典的、人文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融通与全面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准备,为学生提供分支知识共同关联和普遍联系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和普遍联系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他强调综合知识与一般知识的教学,避免高校把整體的知识割裂开来,单纯注重专门知识,造成系统知识的支离破碎。通识教育是为学生的精神丰富、人的养育和日常生活做准备的,包括给他们提供一定社会的知识、信仰、语言和思维的习惯,它是对人的整全与文化延续起作用的关键因素。这种阐述把通识教育提升到社会和文化的层面进行考虑,进一步拓展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关注的是人的社会知识及其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延续,弥补了只注重专门知识而忽略人的社会性这一缺陷。通识教育倾向训练人的理智,提升人的智慧和适应社会的变化。
2)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内涵的一致性。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理智、美德、推理、论证、哲理性智慧、艺术和谨慎,这种解读把通识教育内涵扩展到培养社会更高层次的理想人,教育具有理想的目标,人既是现实中的人,同时又是理想中的人,培养具有美德和智慧的人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对通识教育的这种理解把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和理想化,也使人联想到现在流行的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间深远的渊源。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对这种解释的认可,使人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精神源于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理念是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是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矛头对准现实中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倾向严重的问题。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完善,自由教育则明确了这一点。自由教育兴起于欧洲古希腊文明,其对象是“自由民”,是少数有闲阶级注重心灵和身体发展的教育。而通识教育概念则是在美国近代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象扩大到全体公民。受教育对象的阶层下移,使原有的自由教育内容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通过通识教育这一含义来解释新形势下的符合教育本质的人的培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通识教育改革运动既是在继承欧洲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自由教育的革新与升华,又是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分化与职业技能培养而引发的批判和回应。在教育目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现代教育场域的许多场合中,人们经常把它们混合使用,并不做严格意义上的区分。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都主张利用全面与综合的知识使人获得理智和美德的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只是具体实践中通识教育指向反对进行狭窄的、单一与片面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训练。
1.2 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认识
1)通识教育理念及价值目标。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它既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是为追求真理和提升自己道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存在的;它反对拜金主义,技术主义和纯粹的科学主义,要使人成为人,既适应社会又获得自身全面的发展。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人类获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掌握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专业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认识并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识教育理论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专业视野广阔、知识全面系统,而且在道德、责任等身心各方面和谐而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更是在教育实践尤其是高等教育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的指向标,从理念和价值上全面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2)通识教育的性质及目的。从属性上看,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作为一种理念,它适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等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和纯粹的专业知识教育有相对的意蕴。通识教育提倡人的全面性、整体性发展,而非片面化、单一化的训练,即从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人类个体的多元化发展,所有大学生接受的是具有广阔视野的教育,既包括专业性的学习又包括非专业性的学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融通和包含,专业教育中必然要有一般与普遍的内容,通识教育中也有很多具有学科与专业特点之物,只是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对人的发展更具基础性特征,且具体目的有别。通识教育的目标,既非为某一行业训练技术人员,又非为某一领域培养职业性的人员。其核心目的指向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的国家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主体。其内容包含了人类已有的经验、知识、科技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以通识教育是一种利用全面的、综合的与多样化的知识体系,培养既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拥有社会责任的公民,同时又具有个性发展特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 通识教育理论的演进
2.1 以人性陶冶为主的自由教育及其地位退隐
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自由教育视为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观念,他认为自由教育是“专门为人的自由而设立的,它不应当具有适应性和职业性,而应当纯粹以‘使用闲暇从事理智活动’、‘追求真理’为目的。这一思想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的‘七艺’课程设置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注重希腊文、拉丁文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这种自由教育强调人文性的教育以文科性的教育内容为主。但早期西方博雅教育是以反科学为代价的,卢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因此,博雅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尽管对人性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科学洗礼后科学教育理念成为教育遵循的价值追求,追求科学真理、实用价值、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这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社会趋势,凸显了科学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但是缺失了对人类精神的陶冶教育,教育逐渐失隐在科学的光辉背后。
2.2 以培养科学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观念及其反思
蒸汽机的发明带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以科学与技术为支撑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们“相信通过自身的理性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形成了技术至上主义教育观和根深蒂固的学科与专业中心主义教育体制,直接导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理性教育与信仰培育、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等的分离,从基础教育中的分科教育开始,经中等专业教育,或直接进入大学接受专门化教育,整个教育就成了杨叔子先生所讲的是‘制器’而非‘育人’的过程”。对科学的崇拜、甚至神化,使得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在现代知识信息化时代受到严重挑战,随着学科高度分化在人类探求宇宙奥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增多,各相关学科重新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综合性的知识、经验再次趋向主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为适应时代的趋势,以及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系统性、综合性课程增多现象,但是,这一简单的变化无法消除院系科高度分化制度根深蒂固的痼疾,也难以解决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专业高度分化引发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中期,约翰·亨利·纽曼在应邀出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后,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认为“大学所要提供给人的是全面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分块知识,只提供支离破碎的分块知识和专门性知识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和理念”。这是早前关于大学理念最深刻的反思,但这一反思一直影响到现在。其问題就在于工业化过程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衍生出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对立,既背离了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也背离了科学和人文本身。实际上,在坚持高深学问的探究和追求善良的价值取向时,必然涉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情操的陶冶,所以,“当代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既具改变外部世界之知能,还具‘心灵自我唤醒能力’,以期在个体生命中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这是以科学为主导的教育向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与规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共赢转变的必然价值取向。
2.3 以培养“全人”为主的通识教育的回归和日臻完善
一所伟大的大学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是谁,他们喜爱什么。大学要努力使学生的心智从出身和抚养方式的偏见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说这正是大学教育所追求的。高等“教育既追求知识的本质也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尤其是教育应该培养的心智的特质和品性,这里所说的特质,正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它决定通识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应该着重培养人的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应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罗索夫斯基认为“要培养‘有教养的人’一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进行批判性的认识;了解其他地区和时代的文化,有广阔的视野,而不是一个狭隘无知之人;了解并思考过伦理道德问题,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研究”。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人,既具有思考、交流、做出正确判断和辨别价值的能力,同时是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独立人格的文明之人。全人的培养需要科学与人文的协调统一,全人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能力品性,其次才是专业、职业。“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即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当作为一种理念和导向去追求,并非在于和专业教育对立或替代专业教育,而是要以一种理念指导专业教育的实施,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首先用这一理念养育真正的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全人”为主的教育,其培养的目标、能力论述虽有所不同,但其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通识教育对人的培养目的既使个人获得全面性发展,又使教育能服务社会。因此,高等教育的目标设定和价值追求应当遵循通识教育之理念,致力于把人培养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忠诚地服务于社会的人。
3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课程设置理论基础的必要性
3.1 通识教育理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是塑造人的一个过程,通识教育就是塑造人的教育,它所期待的是人的生成,而不仅仅是对人进行各种社会角色培训,进而维护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通识教育理论所探讨的就是避免培养仅是职业化、专业化、狭窄化和片面化的人,而要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和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既包括知识的整全性,也包括人格的完整性;既强调个人专业性的发展,同时又强调个人整全性的拓展,使人避免由狭窄专业化带来的人格迷失。通识教育的内涵围绕的是人的全面性,通过对人类所获得的经验划分为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领域的内容的应用,引导人成为整全的人。一个整全的人既是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人,更是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相协调发展的人。基于这种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将进一步迈向高等教育所追寻的目标。
3.2 通识教育理论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基础
通识教育理论最初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完全人的培养,而其回归则主要是针对当下学科分化、过度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培养体制。学科分化促成了院系科的设置,院系科体制的建设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知识深度的扩展,但是,因这一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知识领域被人为地割裂,无形中造成了在培养人的方面走向了专精化、狭窄化和片面化的歧途。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培养不是想当然地只注重高度专业化和专门化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还必须考虑人的全面性和专业的基础建构,在人的身心各方面获得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根据兴趣需求积极主动地拓展专业的深度才更容易造就高精尖创新人才。当下我国高校普遍出现的情况就是,进入高校后,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更多关注的于进行专业方面的训练;尽管多数高校开设公共必修课、以及若干自由选修课,但由于院系科之间的壁垒和学分限制,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少,而且部分名为公共基础的课程开不出通识的意蕴。鉴于这种现状和通识教育在这方面的优越性,高校理应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并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让通识课程真正具备身心涵养的功能和专业基础建构的功用,同时让专业课程能够挖掘出一定的普遍联系和对人的涵养意蕴。
3.3 通识教育理论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只专注于狭窄的专业性训练,更要重视宽广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内在的兴趣追求,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正确价值观念支撑;创新观念离不开人内在的价值动力,而且强调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前所述,通识教育源自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并且从自由教育及博雅教育中吸取了充足的营养,确定了通识教育中关于人的主体性,全面性的地位。“既强调知识体系上的广博和系统,又重视价值体系上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它通过提供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对话和各科知识间的交流,引领学生融会贯通知识,扩展视野”。所以,通识教育理论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指导;基于通识教育理念设立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避免专业训练走向狭窄、片面与单一职业性的趋向。
上一篇:论教育常识及其意义
从中职学校特点探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期的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萍乡为
(308)人喜欢 2018-02-09从语言能量观的视角探究2017年网络新词的英译
(372)人喜欢 2018-01-30法学专业课程方案应转变视域——从学科导向到问题意识
(299)人喜欢 2018-01-29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
(295)人喜欢 2018-01-25全面依法从严治警新常态下培育民警“四个意识”的落实途径研究
(455)人喜欢 2017-11-21生态教育理论下的自然语文教学初探
(363)人喜欢 2017-11-0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研探讨
(362)人喜欢 2017-05-23从诠释学发展史来看诠释学的概念
(1041)人喜欢 2017-02-28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通识课开设的教学探索
(237)人喜欢 2016-10-10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的现状分析
(318)人喜欢 2016-06-012025浙江省杭州市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
2025安徽省合肥市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
2025江苏省南京市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
2025山东省济南市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
2025山东省济南市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
2025青海省西宁市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
2025山西省太原市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里的英语
2025河北省石家庄市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里的英
2025辽宁省沈阳市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里的英语
2025辽宁省沈阳市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里的英语
2025吉林省长春市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里的英语
选择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英语研学新篇章:思维
奇速英语冬令营:全方位助力英语综合提升,速度
奇速英语冬令营:寓教于乐,高效突破,英语不再
兴趣为翼,思维为舵 —— 奇速英语冬令营,英语
奇速英语冬令营:解锁英语高效学习新纪元,思维
202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里的
2025山东烟台奇速英语冬令营:探索英语世界,乐
2025安徽合肥奇速英语冬令营:探索英语世界,乐
2025广西桂林奇速英语冬令营:探索英语世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