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在自主阅读中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3-15 阅读:( )

  教学目标

  1. 能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能够感受作者是“怎么写”雾凇的。

  3. 能够从语言文字中读出雾凇的美丽景观。

  4. 能够从语言文字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读要求

  1. 看了课题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什么”?

  2. 整体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读通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

  (2) 读懂课文,能弄懂课文写什么?

  (3) 研究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应探究哪些问题?

  (4) 这篇课文怎么写雾凇的?

  3. 分部研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读第一节,课文“写什么”“怎么写”?

  (2)读第二节,课文“写什么”“怎么写”?

  (3)读第三节,课文“写什么”“怎么写”?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展示自学”——教师“了解学情”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雾凇。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课题中“雾”这个字也是本课中的一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字,出示:雾。

  学生分析“雾”结构,教师范写(边板书边说:雾是形声字,上表形,下表声);学生描红一个,练习写一个。

  2. 通過预习,你知道什么是雾凇吗?(生答)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雾凇。

  3. 展示学习成果,认识生字词。

  出示:

  笼罩凝结模糊弥漫缀满湖畔

  蒸腾镀上零下淹没俗称摄氏度

  评析:了解学生课文自学情况。一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便于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现实基础进行教学;同时也激发学生在自学时能够认真研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定向目标”

  1. 提出问题: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课文读好了吗?我们分节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板书:写什么、怎么写)

  2. 学生讨论:写什么——雾凇的美丽奇观。怎么写的呢?先概括描绘雾凇的奇特美丽,接着详细介绍了雾凇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欣赏赞叹雾凇奇景)。

  教师小结、板书。(用一个词概括:奇观形成赞叹)

  评析:围绕“怎么写”架构课文。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是否读通课文?是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整体架构——作者怎么布局谋篇的?这样设计教学便于学生从课文事例中学习写作构思。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从“整体”入手,再去探究“部分”。

  三、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探究”

  (一) 赏读第一自然段

  1. 作者笔下的雾凇奇观给我们怎样的感觉?他又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欣赏雾凇吧!指名诵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读完后,你觉得雾凇怎么样?

  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形成共同的认识:美!

  怎么写它的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大家自己轻声地一边读,一边想?从哪里看出它的美?

  “十里长堤”“缀满”——从多可以看出美(板书:多)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从色彩可以看出美(板书:色彩)

  谁来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你想亲眼看一看吗?

  2. 播放图片。(配乐)

  指名读。

  3. 我们一起朗诵,感受这个画面。好吗?(齐读)

  4. 这样的雾凇奇观,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出示填空,试着背诵。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的霜花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这就是的吉林雾凇奇观。

  评析:引导学生围绕怎么写雾凇的美进行阅读,既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构段的,学习作者构段技巧;又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学习通过阅读写作表达自己美的感受。

  (二) 赏读第二自然段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怎么介绍雾凇形成过程的?(这一自然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原因、过程)

  1. 过渡: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原因。

  交流“雾凇形成的原因”。

  (1)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由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2.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的饱和,哪些词语描写了雾气的浓?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交流: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雾气真多呀?

  突出词语:“笼罩、涌、淹没、模糊”。

  这些词语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谁来读?

  3. 过渡:那么吉林“过于饱和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还需要什么条件?(指板书齐读:遇冷凝结)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点红零下30摄氏度)

  小结: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那么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的呢?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过程的?

  4. 交流“雾凇形成的过程”。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谁来读?

  雾凇形成过程给你什么感觉?(慢)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1)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成)指名读。

  (2)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气很轻,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指名读。

  (3) 一层又一层——说明了什么?(雾气不断,逐步凝结而成)齐读。

  (4) 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5) 出示:最初像銀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师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出示图片。

  (6) 朗读:雾凇是美丽的,雾凇的凝结过程也很美,你能把这种缓慢的美读出来吗?(齐读)

  (配乐)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地,缓缓地,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指名读)

  5. 让我们一起回到松花江畔去感受一下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吧。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6. 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出示:闻名全国的奇观)

  评析:引导学生围绕怎么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自读课文,一方面便于理清这一段的层次;另一方面益于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方式。

  四、 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阅读方法和提问方法等方面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评析:引导学生不只是从课文内容等知识方面进行总结反思,更为重要的是从作者写作方法、读者阅读方法和提问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培养学生阅读反思能力。

  五、 学生“迁移创新”——教师“引导实践”

  这篇课文是编者改编的,读作者原文,想一想编者这么改编出于什么目的?

  我的家乡吉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每当到了冬季,我的家乡就变成了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一个冬天的早晨,我漫步在松花江畔,只见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挺拔的松树上结满了树挂,洁白晶莹,就像披上了华丽的银装。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树挂上,反射出夺目的光芒。我踏着积雪向前走去,一片片树挂不时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凉飕飕的,开心极了。

  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它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吉林的冬天,由于从丰满发电站流过来的水温度较高,这样的江水流到市区,蒸发的水汽“飞”到冰冷的树枝上,结成了冰霜。冰霜越聚越多,就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雾凇。

  评析:引导学生将“原文”和“编文”对照,感受作者和编者的不同思路,学习从不同角度品析语言文字。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计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进行语言实践运用。

  1. 围绕“怎么写”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策略。设计者引导学生从作者“怎么写雾凇”入手进行阅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围绕“奇观、形成、赞叹”三方面进行构思,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策略。

  2. 围绕“怎么写”分段研读课文,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方式。设计者在研读“奇观、形成、赞叹”三段时,让学生围绕“怎么写”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对“奇观、形成、赞叹”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

  3. 围绕“怎么写”总结反思课文,学习作者情感表达技巧。设计者在总结反思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怎么写”进行反思阅读,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 围绕“怎么写”拓展赏析课文,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设计者在安排巩固练习时,不是让学生做一些语言文字练习,而是引导学生将原文和课文对照阅读,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和编者两种角度表达的“惟妙”。

  作者简介:

  陈云,江苏省洪泽实验小学教师,在市、县两级教学活动中多次上展示课。

  李建成,江苏省洪泽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上一篇:巧用几何直观解决实际问题

下一篇:育人之道勤浇细剪,静待花开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