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3-23 阅读:( )

  梁恒海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光明小学教学点 526442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引言:

  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实现对主体思维能力的锻炼,并且使主体能够运用其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实现对现实中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小学教育而言,其能够使学生通过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为其日后的高阶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对数学基础知识实现扎实地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为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展开探索和研究。

  一、小学数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小学生学情与个性都是不相同的,更需要进行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收获到足够的数学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均能够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有效习得,将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理性思维,从而在对待事情、处理问题过程中,能够处理得更有条理,思路也更为清晰。因此,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传授效度如何,直接同学生能否实现健全发展关系密切。

  2.小学生学情与个性不同,要求实施因材施教

  维果茨基曾经指出,教育者必须对受教育对象的心智状况与知识领会、接受能力做到全面地认知与把握,唯有如此,才能够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如若教师忽视或无视这一情况,则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的。布鲁姆借助实证分析的方式,提出了他的观点,其认为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这一情况,尽可能地在教学活动中惠及到每一个学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情,同时在学生中进行隐性与显性分层,并加强因材施教之后的教学反思。

  1.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情

  为确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对其所负责任课的班级的学生情况与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摸底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的共性表现与个体差异。具体需要数学教师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包括:学生以往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看法与态度、学生近一个学期以来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识记情况、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在以往数学课上的听讲表现等等,在掌握了前述情况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必须对此加以分析,以便找出问题的成因所在。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智力状况并非是决定其数学知识学习情况的唯一影响因素,引发前述问题的原因均会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如若不了解和掌握原因所在,即便其宣称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实则也是徒具形式的。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我在课前对班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了摸底研究,发现有的学生对长方形和其内切圆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看不出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直径,找不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对应关系,有的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掌握不足,有的学生干脆对于“周长”的概念都理解不透彻。为此,我决定这节课从最基础的“周长”加以复习,重点提问对于“周长”掌握不透彻的学生,以此引起重视。之后,以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进行对比,使学生洞悉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也使学生意识到如何实现对习得知识融会贯通加以运用。从本节课的最终教学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全部练习,因而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均达到了智力自我发展区。

  2.在学生中进行隐性与显性分层

  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多数数学教师会选择分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被按照数学成绩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的班级之中,再由任课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学情或班级的整体学情进行授课。然而这种显性的分层方式无疑会为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这一做法,转而选择隐性分层模式,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组或分班安排,而是由其在内心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档,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学。如此,将使学生的尊严得到照顾,自信心不致受到影响,从而能够在教师“暗中施加”的隐性分层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隐性分层与显性分层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都需要对学习目标、作业等进行分层,不同之处在于隐性分层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练习目标,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在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或口述或板书或投影等形式呈现层次性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前目标可按照自己的实际而定,但要注意每个人的选择应是动态的。例如:把日常课堂练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计具体的下列内容要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C层:巩固练习;B层:提高练习;A层:拓展练习。教师并不指定哪位同学完成哪项目标,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自主选择和完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道习题,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步。

  ①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4:1.6=60:40

  ②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④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的步骤,一方面有利于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自我提高,一方面又能使中等生和学优生有可以提高的范围。

  3.加强因材施教之后的教学反思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因材施教,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因材施教。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变化性,导致因材施教无法获得最佳效果。其实,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之外,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教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成果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应该遵循的准则,更是为了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加以运用的教学策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将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实行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施单式复教的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来说,教学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班内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有所缓解,后进生在恰当的教学目标的激励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与优等生缩小了差距;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都被大大调动了起来,积极性十分高涨。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小学数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以及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成果展开了研究。学生在学习态度、前期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数学教师不能无视这些差异而机械地进行看似“统一”的教学组织活动,这样做实则会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使课上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对班级学生的全方位覆盖,以便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帮助学生在其现有数学知识基础之上取得进步,进而使学生实现心智与知识的最大化提升,这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达成素质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晓娜.探讨小学数学教育“因材施教”[J].文理导航(下旬),2016(08).

  [2]左桂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几点做法[J].求知导刊,2015(21).

  [3]黄素琴.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J].新课程(小学),2014(05).

  [4]胡飞.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

  [5]臧绪江.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5).

  [6]胡广钰.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几点做法 [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上一篇:“做数学”不仅仅是做数学题

下一篇:小学数学“新作业驱动”式教学探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