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从动作思维看科学课“做思共生”的理想课态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4-13 阅读:( )

  【摘要】“做思共生”理想课态是苏教版教学一线教师近年来努力追寻与打造的课堂教学有效方式,其目的是通过解决是应该“做”多一些,还是“思”多一些的疑惑,来实现做思共融,实现相互促进生长的目的。动作思维是思维认真规律的起始阶段,也是思维从无到有的开端,在动手做的支撑下才有动作思维的产生,才能向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文章是以动作思维为起点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去对这个思维过程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做思共生

  “做思共生”是江苏连云港科学特级教师顾长明老师提出的一个新颖科学课话题,围绕“做中学”的苏版科学教学主线,一线的科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探寻“做促进思 思指引做”的科學有效的方式,去进一步阐述“做思共生”理念对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领促进作用。

  当教师们目光聚焦在科学探究课是应该“做”多一些,还是“思”多一些的时候,就引发了“做思共生”这样的理想课态。本文尝试从动作思维的角度去对“做思共生”理念做一些阐述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共鸣。

  一、思维认知的本源,动作思维当是“做思共生”理想课态的基础

  动作思维(action thinking)亦称直观动作思维,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所以动作思维应该定位为做思共生理念的基础,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与实际操作,一般是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实际动作则是动作思维的支柱,实际活动一旦停止,思维便会立即随之终止。

  做思共生理想课态则提出科学教学要鼓励儿童动手与动脑,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旨在“做”中经由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内化这样的过程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和品质。

  这样看来,动作思维的特点更是做思共生的根源,“做”即是“思”的验证和表现,由实际动作来提供思维的支柱。

  二、思维认知的规律,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与“做思共生”理想课态的融合

  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孩子在接触粗浅的加减法算术时,借助数手指的方式可以看出儿童在掌握抽象数学概念之前,需要用手摆弄物体进行计算活动,就属于动作思维。这是在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的一种思维形式。成人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如无线电维修人员在对电视机进行故障检测时,是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这也借助于具体动作的帮助,但不能与动作思维完全等同,因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后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心理认知规律表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具体体现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思维靠感知和动作支撑的初级动作思维阶段,属“做思共生”的先“做”后“思”

  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比如,事先他并不知道自己要搭建什么东西,只能搭完后才能把搭的东西想象成某一种东西告诉你。

  动作思维在课堂上“做”的体现:从“盲目”的尝试做,到产生思维带有“目的”的做。

  【教学片段一】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提供材料:电池 导线 灯珠 回形针 图钉 小木板

  师:同学们看着材料盒中的各种器材,想干什么?

  生:让这个灯泡亮起来!

  师:你想试试吗?那就动手吧,看看谁能让灯泡先亮起来。

  小组同学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反复的搭建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现动手操作,有的同学用一根导线在尝试,有的同学拿着器材反复端详,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惊喜地叫着:老师我们的亮了!

  【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摆弄电路器材,也类似低龄孩童处理简单算术一般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去思考怎样的连接才能让手中的灯泡亮起来。这个动作在不断进行,思考也在不断进行,端详器材是在观察的思,一根导线的尝试是粗浅的思,几种器材配合通过导线和电池灯珠的连接多用几种方式让灯泡亮起来,这是典型的动作思维——借助动手支撑的思维。特征明显的是学生放下器材后,或许已经不能还原刚才使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这个思维离开动手的尝试便会消散。

  从端详器材与拿着导线尝试属于“盲目”的做,上升到利用几种器材的组合想办法使灯泡亮起来的产生思维带有“目的”的做,正是“做思共生”的先“做”后“思”。

  (二)思维靠大脑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的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属于“做思共生”的边“思”边“做”

  孩子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已经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调用科学前概念。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很大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很大比例。有动作思维指引下的试做可以使做更具有目的指向性,这种具有指向性的做更能为形成表象思维和概念达成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二】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电路连接

  提供材料:电池 导线 灯珠 回形针 图钉 小木板

  师:刚才我们有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已经通过个人尝试让他的灯泡亮了起来?他给大家展示一下好不好?

  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让自己的灯泡亮起来?

  我们有没有考虑一下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灯泡亮起来?你刚才的做法没能让灯泡亮起来会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这个问题并交流讨论一下

  生1:我们只用了一根导线,没能像他那样用两根导线将灯泡的两端分别和电池的两端相连接。

  生2:我们虽然用了两根导线但是都接到灯泡的一头了………

  生3:可能我们电线没有捏紧………

  ………

  师:现在再让你做一次,你知道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了吗?开始你的实验吧!

  小组同学将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的经验,把手中的器材进行正确连接,简单地尝试几次,很快完成了电池+导线+灯泡的简单电路连接,灯泡亮起来脸上的笑容也洋溢出来,大家展示手中的简单电路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在通过修正自己大脑中的思维想要通过动手来实现目的,实验前的思维交流更加确认动手方向,而实际动手中仍然会出现需要尝试几次才能达成目标,这是一个调用前概念也许就是刚刚听到、看到和交流得到的知识来指导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这个环节中虽然动作思维(再度尝试的过程)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学生已经会运用思维去指导做,这已经具有形象思维的目的指向,表现在做的过程可以重复还原,基本可以形成初级概念——怎样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是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

  (三)思维从事物的由表及里、从点到面的判斷推理和逐步正确加深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属于做思共生的先思后做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已经开始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早期他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有目的的技能训练即有思维指导的动手做,即是以思指引做,以做逐步完善思维到形成概念的过程。

  【教学片段三】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有开关的电路连接

  提供材料:电池 导线 灯珠 回形针 图钉 小木板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使用电池、导线、灯泡这几种器材来实现简单电路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再来分享一下成功的秘诀。

  请小组派代表拿着器材到实物展台上进行现场演示操作,边做边介绍一下秘诀。

  生1:我们用两根导线将灯泡的两端分别和电池的两端相连接,注意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的两个端点。

  生2:我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吸取了刚才的教训这次端点连接处我们手捏的都比较紧………

  生3:我只用一根导线,灯珠的另一个端点直接和电池的正极接触也能亮………

  ………

  师:刚才几位同学展示的方法有传统的,介绍了做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有新颖的,仅仅用了一根导线的节能环保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视频,思考一下,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

  视频:介绍简单电路中电池的正负极、灯泡的结构和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向。

  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来说说看刚才同学们自己组装的简单电路都是怎么工作的?

  生1: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向负极流动,通过灯泡的灯丝就发热发光,我们就看到灯泡被点亮了。

  生2:电路连接才能使电流这样流动……

  师:如果你想控制这个灯泡,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怎么办?

  生1:拿开电线,断开电路就行。

  生2:加个开关!

  师:怎么加个开关?加在哪儿?在你的记录本上画画图,试着看一看……

  【分析】完成电路连接实现灯泡点亮已经变成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这个环节在多次技能训练的“做”上下功夫,其实就是抽象思维指导“做”的过程。

  从学生的演示和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完成电路连接,一根导线的新颖连接方式便是从事物的表象向具体内涵认识的发展。断开导线的连接就可以实现电路通断引出开关概念的同时更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电路的通断实现电流的流动,抽象思维指导的“做”形成初步科学概念的过程已经出现,而后在电路中添加开关又能再度以“做”的方式来完善思维形成概念。

  从教学实例与思维认知的规律可以看出,“做”与“思”的结合在科学课堂上表现尤为明显是动作思维激发的兴趣——先“做”后“思”,进而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入探究验证——边“做”边“思”,形成一定思维与概念后再回到做中去先“思”后“做”,以有高度的思维来指导做,这样的理想课态契合心理学认知规律,必然是促进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上一篇:试谈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