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学生也上“教研课”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6-01 阅读:( )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教研课”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下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并据此因材施教。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在校生大多是本土的农村娃,外来务工子女约占38%,留守儿童约占40%。不同的家庭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个性和智力水平,使得学生學习态度、理解事物的角度和深度迥然不同。受日常教研启发,笔者一直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增添一种新元素——让学生上“教研课”。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自主申报课时及内容,通过小组合作、集体备课、磨课展示等教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阅读教研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特里斯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课因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一直得到古今教育家们的高度重视。阅读教研课上,我坚持全体性、全面性和主体性原则,定位陶冶情操、储备知识、积累构建文化、构建智力背景、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5个效度,将指导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紧密结合,培养“自能读书”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唇枪舌剑秀精彩。“教是为了不教”。如阅读课《黄鹤楼送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围绕如何导入课文,小组成员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唇枪舌剑,富有个性思维。学生1:这篇课文题目是《黄鹤楼送别》,可以由课题质疑,谁在黄鹤楼?送谁?为什么相送?从而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了解两人的深厚感情,有利于体会诗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评:紧扣课题,提出中心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体会深情)学生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导入,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微视频,创设情境,了解诗意,激发兴趣。(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送别场面,课文引入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借助感官想象和联想,初步了解诗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情感基调,有思考深度)学生3:由歌曲《送别》开始,用美妙的歌声、浓浓的离别之情引入课文。(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课堂尤其要“重感情”,用美妙的歌声导入课文,激发情感涟漪,主意不错)

  2.自主探究添光彩。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如执教《小儿垂钓》时,我将导学案设计为3个板块:①走进诗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②走近诗人,了解背景,感受意境;③走出诗外,品读描写儿童活动的其他古诗。学生根据预学案,发挥主动性,展开探究之路。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景模拟,一人扮演垂钓小儿,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旁白解说,其他学生全是导演,围绕“路人借问遥招手”中的“遥”能否改为“摇”展开讨论,多次演绎“遥”与“摇”的不同内涵,感受小儿初学垂钓的认真和天真。这样的课堂教学探究之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意识不断增强,学完这课后,学生主动找到我:“老师,《所见》这首诗,让我来上。”嘿,可别小瞧了他们,不仅上得有模有样,还在导学案基础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创新,给我很大震撼。

  3.适宜引导最出彩。学生根据课文查找资料,小组商议,全面解读执教内容,写好教案,送给老师审议。课前,执教学生对全班学生的学案进行摸底排查,当堂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课堂研讨”环节,执教学生则组织同学品读课文,击破课文重难点。一堂课40分钟,执教学生带领全班自主学习探究大约30分钟,剩下时间由老师针对一些没有讲透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补充,进一步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信心。无数次“小老师”的经历磨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让他们得以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教师的适时适度引导,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独立学习,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

  二、开放习作课——激发学生个性创造

  作文是人的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压缩、自己能明白的简要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是培养学生观察、联想、想象、思考和记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和效益高低的显著标志。“开放式习作”,将作文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作文教育全程的全方位开放,其特点有二:一是选题开放。打开写作主体的封闭式“思维黑箱”,直指学生生活、思想、认知、情感等实际,着力开发和培养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张扬个性;二是向社会生活开放。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复杂现象和社会热点,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判断和思维能力。在开放式习作课上,我始终以“个性”为文章的灵魂、以“张扬个性”为写作的动力,以“解放个性、发展个性”为作文教学的目标,严格遵循“自主、活动、创造”的三原则。课堂作文教学设计扣准三点:作文命题“社会性”“包容性”“开放性”有机融合,笼万里于咫尺,摄千态于笔端,学生个性在自我表现中自我完善;教师主导作用集“引导”“鼓励”“示范”于一体,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真正落实于“激励、唤醒、鼓舞”,全力鼓励个性表现;思维训练突出思维个性化,以“联想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自由读写课”,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以《我身边的小能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5)为例:课前,小老师发下导学案帮助同学们梳理,你心中的小能人是谁?“能”在哪里?列举两个典型事例。课上设计三个步骤,“小能人”自我介绍(约5分钟)、习作前指导(约20分钟)、片段练笔(15分钟)。具体为,学生1提示:1.让标题透射出“能”,如写擅长演讲的小能人可以“小小演讲家”为标题,写擅长跑步的小能人可以“飞毛腿”为标题,写擅长唱歌的小能人可以“辛小好声音”为标题……还可以与我们学校的星级少年评选活动联系起来,如速算之星、勤学之星、守时之星、诚信之星等,让读者透过标题便能清楚主人公“能”在哪里。学生2提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都可显出“能”,但必须与人物的内在相联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3提示:个性描写突出“能”,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让“能”放出异彩。学生4提示:还可以通过别人的感受,用环境衬托等办法,从其他角度表现“能”。

  三、练习讲评课——升华语文学习能力

  讲评课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和重要环节,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育现象,具有鲜明的诊断、矫正、巩固与激励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反思、总结、归纳能力,促进语文再学习能力升华有着极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其重要。”正因此,“主体参与”一直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素。日本教育家岛田茂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同样要求课堂成为“群言堂”,重在培养學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基于此,我将练习讲评课演变为学生自己的教研课。主要做法是:

  1.科学分析,精准认识。批阅完试卷后,和学生一道,运用统计法,统计各分数段学生,整体把握班级成绩分布。统计每道题正误人数,把握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失误集中点。运用对比法,教师对比平行班级以上两类数据异同,反思教学疏漏,查找差距,制定补漏方案。

  2.创设情境,促进反思。课堂上出示以上相关数据,使学生获得整体难易程度的感性认识。在肯定学生成绩基础上,指导学生自我反思,查找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实施纠错勘误。

  3.分层纠错,自主完善。采用自我纠错、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错题,整理与错题相关的知识点,归纳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关键,在小组内展示。

  4.拓展延伸,训练应变。针对习题中的共性错误和教学上的遗漏,在错题重做基础上,点上挖井,发散延伸,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合理地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使练习讲评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更高起点,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需求得到新的升华。

  四、综合实践课——指向语文学习源头

  叶圣陶先生主张,“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即生活。作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与语文教材的新的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不仅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尊重生命的人文性、充满活力的开放性、诗意灵动的情趣性、感同身受的体验性、乐于参与的自主性等鲜明特色,承载着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综合能力”这一重要使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是提出了严峻挑战。综合实践课上,我始终坚持“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生活中体验实践、获得真知。以“走进希望的田野”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1.自主设计。在口语交际课上,指导学生分工协作,从向学校提出活动申请、制定活动计划、争取教导处等部门支持,到确定实践地点、怎样联系车辆、谁做讲解员等,教师提出各种疑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一补充完善。

  2.实践体验。教师带队,学生自主报名,组织先行参观实践,回来后认真备课,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讲解稿。随后的集体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组织、现场讲解。整个过程中,教师完全走下讲台,成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快乐的情感中、合作探究中学习着语文、感受着语文、运用着语文,他们始终是知识的主动寻求者、选择者、探索者和使用者,综合实践活动课,恰似一股清新的风,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3.延伸拓展。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回到学校,交流活动体验,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各类创作。《小麦的生长规律》《油菜的独特芳香》《话说大棚西瓜》《快乐的田野》等综合实践探究、“田园风光无限好”摄影展、“田园诗歌韵味长”画报、“现代农民”采访记、“我也当个小农民”演讲等活动,不仅充满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更使他们体验了农家生活的情趣、劳动的喜悦,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创造的激情。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敬畏生命、充分尊重个性差异,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应有、充分、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教育。愿我们的语文教育,永远心怀生命,敞开大门,与生活融为一体,在百转攀援中展现出独特风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积淀知识、积淀经验、积淀素养、积淀情感,真正地为每个生命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苏立康,王鸿莲.小学学科教学论[M] .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昌斌,张振国,沈培坤,等.世纪性突破:小学语文“双轨”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

  [3]中国大百科全数心理卷[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立足于“趣” 增效课堂

下一篇:从阅读到悦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华丽嬗变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