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让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7-28 阅读:( )

张晓明

【摘要】“蓝天杯”初中语文赛课,各路高手尽显风采!但总体还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还是老师引着学生演绎教学,还是老师逼着学生展示结论,这种老师主宰课堂的新常规的导读课,引导有余,放手不够;求同有余,求异不够;限制有余,创新不够,理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的阅读课需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蓝天杯;阅读课;质疑探究;争鸣创新

2016年秋,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蓝天杯”初中语文教师赛课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七年级的课题为七年级上册中的梁衡先生的《夏》。笔者自始至终对七年级的9节阅读课进行了课堂观察,深感各路选手出手不凡,后生可畏。

青年才俊们不同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教学互动,令人震撼,惹人点赞。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的柳海丽老师的“我来读,夏之景——我来赏,夏之美——我来悟,夏之情”;宿迁市关庙学校徐春老师的“通读,理解夏天——研读,感悟夏天——比读,丰富夏天——创读,仿写夏天”;新沂一中杨宁老师的“初读课文,与夏相识——精读课文,与夏相知——品读文句,与夏相恋——改读课文,与夏相伴”;如东实验中学叶敬国老师的 “识夏——读夏——悟夏——解夏”……令人感悟颇多。

曲终人散,赞叹之余,笔者又将这些课进行了“回放”,冷静反思后,这些课的教学设计遵从阅读规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引导水到渠成……但一切还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还是老师引着学生演绎教学,还是老师逼着学生展示结论……笔者总感觉还是老师在主宰课堂,是新常规的导读课。我觉得,我们的阅读课堂引导有余,放手不够;求同有余,求异不够;限制有余,创新不够,这种老师预设好问题,带着学生步步走的课,大面积地出现在省级赛课的课堂上,理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样的课堂学生无法自主阅读,阅读能力如何培养,阅读个性如何张扬,阅读魅力如何体现,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能走多远?

当下,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解释疑惑,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为我们指明了突破阅读教学的方向和可行之路。笔者以为,我们的阅读课要想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因此,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去质疑探究是增添语文课堂活力的重要方法。它有利于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阅读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其阅读创造力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教会学生质疑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教师教学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却往往说不出来。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还处在被动接受的狀态,学生的质疑能力还不够强。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质疑,这对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均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会学生质疑探究,教师责无旁贷。

省级会课之后,我在区里教师研修活动中也开设了《夏》一课,课上我告诉学生,文本是质疑的生发点,课文题目、文章内容、思想主题、重要语段、关键词句、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甚至注释、标点等都可以纳入质疑的范围。大家要先从理解的层面研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质疑。经过研读琢磨,相互讨论,学生提出了不少有质量的问题:

1.你认为第1节与2、3、4节是总分关系吗?

2.你觉得2、3、4节之间的顺序能调换吗?

3.你认为最后一段能删去吗?

4.你认为在2~4节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的?

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交流展示,大家明白:

第1个问题,一般总分结构的文章,首段总写,后面几段依次对应分写,很容易为学生所把握。在课文开头一句总写句后,在第2~4段,作者并没有依次按照“紧张、热烈、急促”逐段来写。到底是否构成总分关系呢?这就需要探究!当把文本2~4段细读后发现,这三段写了3个夏景——第2段写夏天的自然图景,第3段写夏天的丰收美景,第4段写夏天的劳作场景。再细读会发现,每个夏景都包含着“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如果读懂了这一点,那就能确定第1节与2、3、4节是总分关系,只不过它不是常规性的“纵式”总分结构,而是少见的“横式”总分结构。这一问题看似是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实则需要学生读懂文本,弄清作者抓住夏天的特点叙写对夏天的感受。

第2个问题,文本2~4段很讲究内在的逻辑性,由景写到人,由初夏写到盛夏,合乎时令顺序,遵从认知规律。

第3个问题,最后一段,在对比之余,作者感情爆棚,直抒胸臆——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具有卒章显志之效。

第4个问题,作者通过夏天的自然景观,夏天的农作物,夏天农民劳动的场景来体现紧张、热烈、急促。(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通过夏天的自然景观来体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你看,麦子刚刚割过……做着最后的冲刺。”作者通过写夏天农作物的生长来写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3)“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快打。”作者通过写夏天农民的热烈的劳动场面来体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通过上述的质疑探究,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结构,也学会从内容、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质疑探究的方法,为对文本进一步深度的质疑探究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思辨争鸣

在解读一篇课文时,每人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抛出一些权威专家或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引发学生质疑批判,引入争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脑中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师趁机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增强课堂活力。《夏》教學中,在上述理解性质疑探究的基础上,我抛出了争鸣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辨争鸣。

1.在以前的教材中,本文的题目是《夏感》,你认为题目改为《夏》好吗?说说理由。

此问题一抛出就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他们再次研习文本,大胆争辩,据理力争:改得好,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夏景、夏物、夏人,还写出夏感、夏情,以《夏》为题更具全面性;改得不好,因为写夏景、夏物、夏人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夏感、夏情,以《夏感》为题更具集中性。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争辩的热情,使他们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更加透彻。

2.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说说你的理解。

对于此题,同学们也进行了讨论分析——如果从大自然的现象来看,作者此话的确有问题,大自然夏天应该是色彩斑斓,即使是作者所写的地域也不尽是黄色,而作者所写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可以理解。

3.有人认为,《夏》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劳动创造了美”,对此,你有何想法?

围绕此题,同学们对《夏》的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本课的主题应该是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赞美夏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有同学对文章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认为本文中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的夏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可以将主题理解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有理有据地对文章主题深度性解读和多元化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批判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获取知识渠道的畅通化,没有人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那就是不满足于现成的理解,渴望有新的体验。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因此,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课文,让学生在鸡蛋里挑骨头,让学生敢于去挑战名家,挑战权威!

在施教中,我组织同学们再次深度阅读课文,勇敢地给课文挑刺!果不其然,学生还真的给课文挑出了“毛病”,对课文进行了批判性阅读:

1.课文开头一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中“紧张、热烈、急促”三个词语排序与下文对照不尽合理——课文第2~-3段主要写夏天的热烈、急促,写夏天的紧张主要体现在第4段,作者将“紧张”排在前面的确有所不妥。

2.在最后一段,作者说的“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有失偏颇——作者不能因为反衬自己,就武断地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有闲情逸致的人未必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有的人“拿得起,放得下”,不仅“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而且能放下烦恼和忧愁,懂得负责和担当,心里很坦荡、很敞亮,自然就会有闲情逸致的生活。

如此质疑探究,如此挑刺批判,不完全给名家唱赞歌,不完全为权威所折服,这恐怕是当下我们的教学、我们的阅读所缺少的,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

质疑探究适应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走得更远。

上一篇:走在“悦读”的路上

下一篇:培养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观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