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情感路径探微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9-21 阅读:( )

  熊未未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4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情感路径

  现阶段,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认同教育路径。众所周知,认同某种价值观时,情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只有认同主体能动的认同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认同效果。因此情感基础上认同教育策略尤为重要。

  一、情感及情感路径

  所谓情感,指外界刺激产生后,人所产生出的喜、怒等心理反应。情感在心性论哲学概念是指情感连接生命内在之性,人出生后即具备这种潜能;也指情感交接外在世界,在一定社会交往环境下,人的情感能够得到发展、丰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会极大的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

  在教学领域中,教育者热爱工作,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均属于情感的体现;学生信任、喜爱教师,并产生亲切感与安全感,欣然接受教师传播的价值观念也是情感因素。在积极的情感因引导下,学生能够对教育者发出的情感信号有良好感知,逐渐具备一定的情感能力,促使高级社会情感被激发出来,如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等。这种情感融入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相应积极情感反应,转化加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其抽象性,增强其形象化、具体化,促使学生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情感认同,外化为日常行为选择标准。为了取得这种良好的认同效果,就需要探索一条适当的情感路径。具体来说,通过情感路径的构建,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有效运用情感因素,调动情感作用,促使大学生情感激发,真正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状况分析

  (一)稳定性不足

  对于意识形态的认同,理论科学并非是唯一的认同感形成来源,情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真理性的认识,也要调动情感因素,方能达到认同的目的。目前,在情感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稳定性明显不足,摇摆性强,主要体现在某些社会现实相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或二者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时,大学生并不具备较高的情感认同[1]。例如,暴力拆迁事件、“扶不扶”事件等现象,较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或降低认同度。

  (二)不平衡性较强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而部分大学生则认同感较低,对自身行为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即使高度认同层次的大学生,认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大学生认同程度存在较强的不平衡性,一般而言,党员认同程度最高,其次为预备党员、先进个人,普通大学生的认同程度最低。

  (三)存在不一致性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实际实践中行为表现的一致性较差,即行为认同前后存在差异性。在当前中国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辨别水平,对社会中弘扬及反对的内容能够清楚的认知,但也因此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加上诸如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文化的渗透等,再加上大学生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实际问题,尽管从情感及认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认同,却不能做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造成行为认同不足。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情感路径

  (一)丰富大学生实践体验

  情感产生于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活动得到良好的巩固、发展及丰富,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作用,不断的丰富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实践体验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情感认同可能性降低,因此,探寻情感路径时,首要的即为丰富大学生的实践体验。首先,促进大学生行动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看,行动力属于积极的心理反应,可使情感、思维等因素被带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强化认识,逐步的转换为行为;其次,平等对待大学生,任何一名大学生均有权力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在组织活动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平等对待大学生,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最后,丰富实践内容,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微博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游戏、影音等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对此,教育者有效利用网络,丰富实践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设计与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专题网站、网络游戏等,另外,还可融入爱国等方面的内容,选取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榜样人物,发挥榜样力量,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认同,例如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2]。

  (二)实施情感渗透的教育方式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简单粗暴的强制性理论灌输无法实现理想效果。理论灌输同情感渗透相结合,方能达到理想的认同教育效果。情感渗透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深刻内涵,逐渐认知、认同。教育者应充分信任大学生理解及思考能力,要适当的留出开放空间,让大学生在此空间中运用自身的理解及思考能力做出相应的判断,促使学生自愿形成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者给予适当的启发,以大学生熟悉的人物、事件等作为榜样以达到最佳认同效果。或创造相应的启发环境,如播放歌曲,让学生主动的调动自身的情感,在最佳状态中认同核心价值观[3]。另外,情感渗透教育还要与实际生活相贴近,通过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心的现实问题,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压力和问题,促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今后行为选择的标准。

  (三)营造激发情感的教育环境

  教育者要以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依据,设计教学环境,合理的选择情感启发点,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调动情感,实现认同。如音乐形式、动画形式,使学生心中相似情感被唤起,并在艺术呈现形式激发下,释放出积极情感,产生共鸣。除课堂教学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外,还应注重校内外环境的创造,校内外环境和谐情况下,可有效的保障大学生以积极的情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园是小型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彩排,正风气为校园环境创造的重点,在校园内部积极地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正向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其逐渐的在情感上认同核心价值观[4]。当然,良好的家庭情感激发环境,在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言行,实现观念与行为相统一当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尽可能与家长形成一致的教育观点。另外,不能仅仅宣传社会中美好的一面,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且社会发展中会无法避免的出现多种情况,教育者通过社会现状的原由分析,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使大学生更有信心,更有担当和责任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四)提升教育者的情感素养

  体现情感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人格魅力。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越具有高的人格魅力,言传与身教统一性越强,学生所产生的崇拜感、信任感就会越大,教育效果越好。因此,教育者提升情感素养首先即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公平公正的、友善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于一言一行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感染学生。另外,教育者还应不断的丰富知识积累,知识宽度,促进自身知识水平和气质的提升。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教育者才能清楚的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及难点问题的正确看法,也才能旁征博引,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逐渐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对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抽象性、概括性非常强,理解、把握难度较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教育者应对核心价值观深刻把握,凝练价值目标,使其更具体,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具体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对自身的具体要求,促进大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做出整。同时,教育者应呈现更确切的利益契合,意识形态只有与人们利益相符合时,才能成为人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前提条件应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相符合,认同会更持久、更稳定。为能使二者相符合,教育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点清楚的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其合理性、真实存在性,从而自觉的接受。

  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情感意义重大,高校应依托情感路径,改进教育方法,营造适当的教育环境,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认同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朝明.谈“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J].教育探索,2015,(04):112-114.

  [2]郑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路径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37-39.

  [3]龚世星.榜样认同:微时代境遇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N].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67-73.

  [4]水淼.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N].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6):75-78.

  作者简介:熊未未,女,1983-03-11,籍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讲师,研究生,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案例法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下一篇: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