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2-12 阅读:( )

  高天婧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话语权威性降低、话语吸引力减弱、话语把控力减弱等情况。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重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本文根據新媒体话语传播的主要特征,通过创设话语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生活化”话语体系、建构主流价值观话语平台等途径,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进行了研究,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C-0015-0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新媒体也逐渐渗透至大学生生活的点滴中,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活动空间、交际关系和价值取向。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提上日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现象,[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无法适应媒介文化形态的革新,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重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

  一、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的主要特征

  话语是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互动过程的产物或者是一种交际事件或言语交际活动。[2]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交流主客体间的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等目的。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相匹配的媒介文化应运而生,而在话语与媒介文化相互渗透、碰撞的过程中,话语传播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传播范围全球化,传播速度即时性

  传统的话语传播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新媒体为话语的传播提供了开放性、流动化的传播空间。传播主体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发送和接受全球各地的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6月)》(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3]手机、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数量之大,必然导致传播信息节点的增多,大量的信息在网状辐射结构中,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数字化。同时网状的辐射结构也使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实现了话语传播的即时性,任意网络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网络都可以实时的辐射到全球的任意一个角落,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同时获取需要的信息,这一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

  (二)传播模式双向化,传播主体大众化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单向信息传播结构,实现了信息的网核状裂变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没有信息传播中心,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N次加工者。[4]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真正实现了地位的平等化,享有同等的信息制造和传播的权利,进行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传播主体不再是社会群体中的少部分主流群体及媒体,每个平凡的个体都可以利用网络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草根也可以成为话语引导的领袖,这也正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草根化特性。

  (三)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形式个性化

  新媒体信息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其传播内容丰富、承载信息量巨大,传播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声音,图片、视频、表情、动画等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在新媒体传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动的图片、形象的视频为受众营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场景,更能迎合受众的胃口。短小、精炼的“碎片化信息”也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同时新媒体使每一个信息发布者,都能个性化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打破了传播参与者按一定的预设来说话的“理想语境”。[5]话语的表现形式不再完全遵循特定的语用规范和机制,正如“吃瓜群众”、“蓝瘦香菇”、“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皮皮虾我们走”等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正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话语风格的个性化、潮流化。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说服,以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6]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其内容和形式受到一定的语言规范、语法规则的约束,呈现出内容单一、形式刻板的一面,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开放、活跃的思想需求和媒介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也加深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话语差距和冲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平等对话”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居高临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话语的传播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线性的传播,教育者作为上层的“发声者”,在教育话语传播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和主导力。而受教育者处于话语传播的底端,作为“听声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上层传递的信息。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由教育者一直主导的辐射式话语传播模式[7],在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发声者和听声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两端,具有平等的话语接收、传播的主导权,“草根大众”与“传媒权威”具有平等的“发声权利”。

  鉴于新媒体所提供的自由、开放的平台给予了受教育者更多自由发声的机会,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理念,不再仅局限于“听”,他们更希望通过自我认知对传授的内容进行核验和比对,从而表达自我的立场并发出本我的呼声。这种“平等对话”的话语传输模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权威作用,使原有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黯然失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个性潮流”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大严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体系完整、语法规范、逻辑严谨等特点,多以教导话语、命令话语、文件话语的形式呈现,其“宏大严肃”的话语风格脱离生活实际,单调、乏味的直白式叙事抽象晦涩,浓郁的政治和行政色彩教条刻薄,无法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界,话语教育效果日趋衰弱。在新媒体的话语语境中,大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说教式、论道式、劝导式的话语模式逐渐被排斥,他们更热衷于精简通俗、个性鲜明、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的潮流网络语言。这种需求一方面源自大学生彰显自我个性、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源自生活化网络话语的通俗、生动、淳朴性,最后一方面源自短小精悍的网络语言更能迎合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地丰富话语资源、转变话语方式、充实话语体系内容,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三)“多元开放”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元中心”

  新媒体多元化的形态体现在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的多元化。传统的媒体传播依赖于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载体。信息在这些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过滤,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话语在传统媒介中很难存在,这也就形成了“一元中心”的话语传播境地。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页、手机客户端、各类APP成为媒体传播的新载在虚拟、自由、开放的新媒体空间里,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表述观点、提出建议。一旦某一网络节点的信息发生裂变式的传播将具有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教育者对话语权的把控力明显被削弱了。正如“我爸是李刚、青岛天价大虾、白百何出轨”等事件都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和转发,而这些事件背后所渗透的炫富、贪腐、欺诈、有悖伦理的价值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西方某些别有用意的国家也会借助新媒体渠道对我国内政妄加非议、歪曲事实,并利用民族和宗教等问题进行精神渗透和价值观干扰。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初级阶段,多元的价值导向极易使他们迷失自我、盲目跟从,从无意识的“受感染”发展为有意识的“认同”状态。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策略

  (一)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创设话语主体互动模式

  社会学对主体间性的定义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是活动对象互为主体的关系模式,简称“主—主”关系模式。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只有主体间行为才能称为交往行为,而主客体关系只能称为工具行为。主体间性交往应该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平等对话、双向沟通的原则上的,这样才能达到主体间和谐共存的局面。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的是主客体关系模式,受教育者一直处于被控制、被改造的客体位置,大学生的主体性不受重视。而新媒体因其话语传播的平等、双向等特点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遵循主体间性原则,调动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双向交流。

  1.尊重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权。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观点和抒发情感,并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评论。教育者应该对他们的“发声”给予更多的鼓励,为他们表达思想和观点提供更广阔、自由的话语空间。但是自由不等于放任,教育者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实时动态以及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的信息源保持同步,才能消除彼此間的话语差异,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的放矢。

  2.创设话语主体互动模式。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清形势,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话语权地位已不复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平等的主体交往关系,只有建立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微信、微博、QQ等工具与大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行生活上与情感上的沟通,真正成为他们课上的导师、课下的密友。这种话语主体互动的模式有利于主体间形成互助友爱和达成共识的关系,更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二)坚持人本原则,构建“生活化”话语体系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也应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使“宏大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得生动活泼。

  1.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以叙事性、长篇式理论为主,脱离生活实际、呆板、严肃的特点极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排斥。而新媒体话语形式、风格多样性,更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教育者应该尽快适应网络文化环境,努力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话语世界,掌握他们的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喜好,并从中提炼话语要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从而将生硬的理论话语转变为时尚、潮流的生活化话语,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听不懂、不爱听”到“听得懂、愿意听”,最后发展为主动接受。

  2.“情感融入”提升话语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情感沟通的过程。只有真正的走入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才能感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身入”更要做到“心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地走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诉求,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不是虚情假意的。同时,教育者也应掌握话语的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托物寄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式,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达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的境界,方能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缺乏生机的冷话语范式向蕴含生气、饱含真情的暖话语范式转换,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坚持引导性原则,构建主流价值观话语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变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建构主流价值观话语平台。

  1.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良好的网络氛围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提供纯净的土壤。这就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严把信息关,建立不良信息的隔离屏障,对于消极、落后的网络舆论,应及时作出反馈和澄清。对于突发事件和焦点问题,教育者能及时地给予大学生情感关怀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教育疏导和正确引领作用。

  2.引导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辨识能力。新媒体空间现已成为多元化思想交汇冲突的重要平台,其中不乏大量负面、虚假信息,这些信息正逐渐渗透和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传统文化精髓、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网络话语内容,并采用“音、视、画”等多模态的话语传播载体,打造符合大学生思想特征、心理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传送给大学生,努力帮助大学生提升主流价值观辨识能力,使他们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这不仅拓宽了新媒体话语的主流意识精神领地,也掌控了主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肖庆生,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2]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9).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4]漆亚林,高敏.问题与策展:微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

  [5]王柏,黄莹,李洋.浅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侯勇.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

上一篇: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对英语文学小说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技巧解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