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论高职院校“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1-26 阅读:( )

  董淳燕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学生处

  [关键字]高职院校、校园贷、本质、原因、教育引导

  2016年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跳楼自杀,自此,校园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重点。2017年8月4日,《经济日报》刊登关于“校园贷”的大数据报告,指出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是借贷人群的主要来源,分别占48.76%和34.72%。[1]《凤凰财经》2016年也曾报道,自广州深圳开展“校园贷”专项检查后,“校园贷”广告宣传运用“隐身术”,通过微信、QQ等方式进行推广,同时针对的目标群体也从名牌大学、本科院校逐渐转向高职院校。可见,高职院校已成为校园贷的重灾区。因此,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逐渐成为“校园贷”的重点目标群体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应如何做好“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一、“校园贷”的本质

  “校园贷”是指贷款机构、放贷人针对大学生学习、培训、生活、创业等基于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贷款。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党和国家政府为帮助广大贫困生完成学业实行的政策性助学贷款,其目的在于帮助贫困生支付学费。二是银行针对大学生给予的授信贷款,只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在校生才可能申请,但手续繁琐,审批严格[2]。三是各种类型的校园贷款,同样可以分为三类:1.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此类平台消费服务相对规范,利率也相对透明;2.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其商品价格普遍高于市面上的正常价格;3.P2P贷款平台,它们表面上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但实际上却被大多数学生用于追求享乐型消费。本文所讲的“校园贷”是指分期购物平台与P2P贷款平台。

  “校园贷”本质是一种变相高利贷,具有利率高、暴力催款的特点。与高利贷不同的是,“校园贷”具有虚假宣传、过度引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贷款门槛低,放款速度快。“校园贷”宣扬无需担保无需抵押,只需身份证或者学生证、甚至一张照片(裸照)或一段视频即可快速放款。2.刻意隐瞒,变相加息。“校园贷”宣扬低成本、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却将各种变相服务费用刻意隐瞒。3.过度引诱。“校园贷”极度宣扬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消费自由、创业自由、经济独立,这让许多不谙世事,缺乏判断力的学生以为不需依靠父母便可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欲望。

  二、高职院校学生深陷“校园贷”的原因分析

  针对“校园贷”的成因,学界多数从主观个人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因素主要包括:1.因价值观偏差而导致消费观不正确,出现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和享乐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2.因功利心强而导致急功近利,出现急于套现满足自己需求的心理;3.因对国家资助政策不了解而出现寻求校外贷款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行为。客观因素主要包括:1.市场监管不力;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3.学校理财教育与金融风险教育不足。综观目前的文献资料,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深陷“校园贷”的原因分析甚少。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也有其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校园贷”入侵的重要原因。

  (一)专业性与宽泛性的矛盾。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信息不断地传递给学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思想开放,使他们的思想关注点趋向宽泛。但这种宽泛性也使部分学生出现不求甚解、信息判断鉴别能力不强的现象。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专业设置特点在于培养出专业性强、实操性好、能快速适应社会生产要求的学生,因此在课程设计以及安排上更加注重专业课。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提高不够重视,错过了学校开设的仅有的人文素质课程。这便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性强而人文素质不高的现象。

  这种专业性与宽泛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因自身人文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判断鉴别能力不强而易被“校园贷”的虚假信息、诈骗信息左右。

  (二)自卑心与自尊心的矛盾

  虽然国家大力强调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高职院校的认知偏差——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比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差一截”,导致心理与思想压力较强,抗挫能力较弱,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或做法。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受人尊重,获得信任。正如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图加以改进的。假如我们的勇气一直能够保持着,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变环境——来使我们摆脱掉这种感觉”。[3]部分学生因自卑而在内心深处渴望证明自己,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因而当部分打着少投入高回报旗号的“校园贷”出现时,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被激发了。他们企图通过这种少投入高回报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向身边的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三)竞争性与功利性的矛盾

  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人才市场的扩大促使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在市场经济和自主择业的社会大环境中,身处校园的学生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内心的竞争意识被激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便接受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被鼓励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筹码,这便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热衷于各类上岗证考试。

  强烈的竞争无形中诱导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功利心理。他们热衷于各类上岗证考试,为了考证而热衷于报考各种相应的培训班。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培训班报考费用普遍较高,但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报考热情,反而促使他们从其他渠道获取培训费用,其中一个渠道就是贷款。而“校园贷”则成为了部分学生的选择。

  (四)创新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首先,他们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专业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概念理解性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再次,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更为高职院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走出校园创业提供了客观基础。

  但大部分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创业。虽然国家近年来颁布了各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对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项目并不成熟,处于初创与探索阶段,无法享受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使得他们因无法获得创业原始资金而选择贷款。具有所谓“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则一天放款,0抵押0担保,申贷门槛低,手续简单,不需要贷款者本人亲自办理”等特点的“校园贷”正好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的贷款需求。

  三、高职院校“校园贷”教育引导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特点化、全员化的教育引导。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化解专业性与宽泛性的矛盾。我国一向注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人文知识,形成深厚的人文积淀;理解人文思想,系统掌握人文知识;掌握人文方法,学会科学的辩证思考;遵循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精神实践”[4]。因而通过人文素质课,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三观的引导,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通过增设法律金融类人文素质课,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常识与金融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活动、辩论赛等措施,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思辨能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5]。因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搭建各级各类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使学生走出自卑、增强自尊心及自信心。

  (三)加强指导,为学生提供考证培训。正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考取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校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考证要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考证培训;同时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培训优惠或资助政策,避免学生因经济问题而选择贷款的形式进行培训。

  (四)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创业扶持制度。设立创业扶持资金支持部分优秀、成熟项目,使其能更好的发展,实现创业成功;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项目一般、或暂不成熟项目;制定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业扶持制度,支持部分有发展空间、成长空间的项目,避免学生因没有原始资金而陷入“校园贷”泥潭。

  参考文献

  [1] 盈灿咨询是目前我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旗下的网贷研究员拥有国内最具影响力和最权威的行业数据库,最受认可的行业研究工作和模型,该咨询公司的数据报告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采用。

  [2]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3] [奥]A.阿德勒.超越自卑[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4] 王森勋 主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5]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743112.htm,2004.12.30

 

上一篇:手机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