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1-29 阅读:( )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镇龙小学 黄耀府

  关键词:《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和掌握圆的特点,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同圆内,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折、画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圆的特征,圆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教学重点:

  圆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新知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它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老师的手捏着它的另一端,现在老师这么一甩,你们看到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教师甩小球,学生观察,在学生回答后,用课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

  【评析:直观演示甩绳成圆的过程,让学生对圆的形成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步认识圆的特征

  师:那你们在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也是圆形的?

  1.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圆。

  2.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到了几种表面也是圆形的物体(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

  师:对了,生活中处处都见到圆,为什么圆在生活中的用处如此广泛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板课题:圆的认识)

  【评析:师生共同举例生活中的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体会到圆形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圆与生活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的教育观念。】

  3.认识圆的特征。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认识圆的特征,老师把刚才甩小球得到的圆用课件演示一遍。(教师用课件演示小球运动轨迹),看清楚了吗?那现在观察这个圆: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生:圆的中心点不变。(教师点击课件显示:中心点)

  生:绳子的长度不变。(课件显示:定长)

  生:球的位置变了。

  师:对,球的位置变了,它都在圆的边上,这时它变成了圆上的点。(课件显示球变成圆上几个点及“圆上的点”几个字)

  师:刚才还有的同学发现绳子的长度不变,那绳子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点的连线呀?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绳子的一端固定不变(中心点),另一端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无数个点,这些点连成了一条曲线。绳子的长度不变,就是中心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不变。

  师:那谁来说说圆怎样的一种图形?它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显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说,教师引导并板书: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圆上有一个中心点,还有一条定长,这条定长都把中心点和圆上任一点连接一起。

  【评析:用课件演示甩绳成圆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点把圆的特征清晰地展示,使学生对圆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通过刚才大家对圆的认识,你能利用课桌上的物体画出一个圆形吗?

  1.学生借助茶杯盖、硬币等实物用描的方法画圆。

  学生画完后,师问:现在你能告诉我,你所画的圆,中心点在哪里?

  师: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圆形纸片也没有标出中心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中心点?(生:对折)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老师发给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 1分钟看谁能对折几次?

  教师拿起一位学生对折过的纸片,师:大家都折好了吗?圆的中心点在哪?现在请你把圆形打开,用笔在中心点点上一个小圆点。

  师:老师将圆形对折的过程制成了课件,大家看看和你们折的是否一样?(教师用课件显示对折的过程,并点上中心点)

  师:好,大家再观察,刚才在对折时,圆上留下了一道道的折痕,第一次对折的的是哪条折痕?第二次对折的又是那条折痕?请你用铅笔画出每次所折的折痕。(学生画折痕)

  【评析: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等多种方式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当中,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做好铺垫。】

  2、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所描出的这些折痕叫做什么名称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的学习资料,看一看上面是怎么讲的?

  学生自学学习资料汇报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折痕相交的地方,叫做圆心。还知道它用字母O表示。(学生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圆心O)

  师:你是怎么理解“圆心”这两个字的?

  生1:圆的中心点叫做圆心。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学生答,教师板书)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

  师:圆上一点,可以是哪一点?

  生:无数点(任意一点)。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3:我知道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r表示。(生说,教师板书)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请你在所折的圆中用彩色笔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师:同学们,在刚才甩小球所得的圆中,你知道哪里是圆心,哪条是半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原来“中心点”3个字改为“圆心O”,“定长”改为“半径r”)

  【评析:引导学生运用自学的方式,自主获取数学知识,既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1)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生2:我发现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生3: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4: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5:d=2r

  生6:r=1/2d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板书。

  【评析: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数学知识得到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不同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发现了什么新知?是怎样发现的呀?

  【评析: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同时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五、巩固概念

  1.课件出示判断题: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圆有大有小呢?为什么圆可以放置不同的地方?

  3.课件显示动物赛车情境,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评析:堂课练习可以起到查漏补缺,巩固新知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圆和掌握圆的特点,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开始,我利用一根绳子系者一个小球,然后演示甩绳成圆,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形成过程,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

  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圆与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最后总结出圆的概念。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我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同时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等物体为什么要制成圆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灵活运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造和整合。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概念,我首先用甩绳成圆的原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形成过程;接着用课件将甩球成圆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明白:手捏住绳子的一端就是圆的“中心点”,圆上有无数个点,“中心点”到圆上任意一个点的距离都相等(暂时称为“定长”);然后让学生利用对折的方法在圆形纸片上找出“中心点”和“定长”;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认识“中心点”“定长”在课本上的定义。

  五、强调学生实际操作。

  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而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课堂上我安排了让学生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当然我这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够;教师“牵”的还不较多,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教师对于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信息处理得不够敏捷、机智等等。

上一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小学生责任心与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