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4-05 阅读:( )

  冯炳磊

  (中国老教授协会 北京 海淀100871)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通过不断的创新,人类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告别原始的茹毛饮血时代生活,步入了现代化。而创新是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则是来源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借助不断的教育可以使得人们更好的进行思考创新,国家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保持先进性,因此国家就需要不断的改革教育体系,注重保护创新型人才,鼓励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有充足的底气来面多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一、保障创新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

  创新精神和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特点,并且这些人需要取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如今世界正在一步步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知识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重要指标。对于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对象,而所谓人才指的就是创造性的人才。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的当务之急。因此,学校不仅要为社会输出技术型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实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贯彻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创新为核心建立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使得高校在教育技术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上具有同等作用。

  二、积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在教育学生时有着很关键的作用,若想培养出较好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教师自身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于创造的热情。高等学院必须要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准,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成长,从而建立起一个高水准的创新型教师团队;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借助不断的教育适当的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使得创新教育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学校还可以实行一些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在实践中找寻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实行全面的创新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要设立一些专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创新,积极进行创新的思维的培养,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将创新教育和正常的技术课程的培养相结合,简单来说,就是选取一些在实际中得到较多应用的课程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积极进行教育机制的改革,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个性特点合理的进行阐述,从而设立符合学生特质的课程,比如说进行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转变为实际的成果,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实践。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带领学生进入生产线,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能够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实际需求和创新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四、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考试招生制度

  若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减少分数对于考生的决定意义,不是以分数决定能力。改革后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水平,将这些指标作为评价学生的首要条件。一方面高校应该以如今的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建立不同的衡量方式;其次高校应该积极与政府和某些企业合作,形成多个教学衡量标准;然后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客观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说服企业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只关注那一份学历证明。除此以外,应该消除“一考定终身”的缺陷,积极鼓励创新人才的发展。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选拔所需的人才,保证学生在高校中健康的成长;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对教育进行宏观上的掌握,以自主招生、学生选择为基础形成一种由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组成的新的招生机制;积极改革高考的测试内容和形式,使得高考可以更好的为国家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最后是设立一些专门的机构负责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等教育应着眼未来,纵观整个世界的教育情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吸收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进行创新型教育,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积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完善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系统,加快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脚步,早日使我国成为创新的大国

  参考文献:

  [1]汤永杰,赵明宪.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2005,(12):45-47.

  [2]郭兴启,李菡,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2):89-91.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进修培训机构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下一篇: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合作——以实验室制取CO2教学为例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