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立足动态课堂实践,促进师生智慧提升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1-09 阅读:( )

  【关键词】动态生成;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实践尝试;初步成效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充满个性的“生命体”,教师的课堂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不断加强对课堂生命和课堂生成状态的思考应当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生活状态。

  我们正在积极寻找一种新型的课堂发展平台,通过对动态课堂的研究,我们知道,教育追求的不只是考试分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的生命的最好发展。

  一、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

  就国外研究来看,最早专门论述教学互动问题的著作是德拉梅特(Delamont.1976)的《教室中的互动》,此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弗尔德曼和萨利特斯还初步研究了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可能会无意识地把各种不同态度以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给不同学生,有些研究者采用了更加综合性的观点,巴塔尔(Y.Barttarl)指出,课堂就是一个人际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它有自己的规范角色、信念体系及互动模式,教师会受到学生行为的影响。

  就国内研究来看,在《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已经蕴含了教师在“動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还提出: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识到,生命包含学生的生命和教师的生命,既是生物向度的生命,也是精神向度的生命。生命的天性就是生长发展,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性,发展是生命的权利,是生命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产生的超出教师预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学生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具有动态性,可以是稍纵即逝的。以课堂为突破口,在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追求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把促进师生的智慧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或捕捉能够引起生成的事件或现象,再通过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来充分展示师生在课堂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灵性,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一定会最终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师生智慧的提升,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常态的课堂满足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常规+细节”获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而我们则希望从课堂中获得生命情感的高峰体验、心灵的震撼和创新思想的生成。我们对课堂的追求不只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包括学生的生命情感的体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比较广泛,但缺少对生命发展和课堂动态生成综合的实践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对生命发展型动态课堂教学有全新的认识,通过教学实践为生命发展型动态课堂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和发展生命发展型动态课堂教学经验。通过实践促进教师提高理论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生命发展。

  二、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

  生成与自主密不可分,自主是生成的前提。我们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自主学习应当践行课前先学,每门学科绝大多数的学时都应当预习,纵观“洋思模式”“东庐模式”“杜郎口模式”和“后六模式”都是如此,学习重心前移已经成为自主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二是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作为学习主人努力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探索、创新,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生成成为必然。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可能是浅层面的、不完整的,由于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由模糊到清晰,由浅层面到深层面,由不完整到完整,并因此产生新的问题,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我们的课堂收获的不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完整理解、准确把握,更重要的是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创新的精神、研究问题的思想,一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就没有课堂。课堂理应在教师充分预设的状态下展开,我们一直强调老师们一定要认真备课,抓实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这就充分肯定了预设的必要性。但我们更关注课堂生成,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周卫研究员指出:“课堂教学不能过度预设,不允许任何意外、偏差,课堂就缺乏了弹性和活力,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面对不断变化的课堂生成资源,很多老师教书一辈子,把几本书上的内容机械地重复,他的教学永远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或者生成很少,他最终成为一个教书匠。而极少数老师教书十年八年,把几本书创造性地用了两三遍,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年年教法都不同,课堂生成是他的必修课,他成了教学名师,同行中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面对不断变化的课堂生成资源,多数老师不反思或反思很少,而少数老师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开发和运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是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 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中,使预设摆脱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生成创造,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endprint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响应的变动。”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对学生“节外生枝”的答案常常重视不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手忙脚乱,不会处理,更有甚者批评学生影响课堂,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常错误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注意观察所有学生课堂上的每一个表现,关注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面部表情,要敢于面对课堂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 即便学生的标新立异打乱了教师原来的授课计划,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生成而对教案做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不断地深化认识、修正错误,师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撞击,顿悟、灵感以及瞬间的创造不断闪现,新的思想不断产生,新的解法一个接一个地涌现。

  三、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实践的有益尝试

  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我们尝试提出三个问题。(1)一问主题。要求学生明白课题,通过课文标题的认识达到课本前后知识体系的认识。(2)二问内容。要求学生弄明白新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寻求对新学课文的总体感悟。(3)三问由来。新知识点是怎样产生的,从什么旧知识或实际问题中发展而来,有怎样的形成过程。选编三个题目:让学生自“编”(简单地编造,一般情形为摘抄)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各一个,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对教辅资料的感悟,对题目进行甄别,认识上也就有了提高。三问三题的提出為学生预习提供了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预习变得富有意义。不同层次的学生预习效果会各不相同,对问题的感悟、自编的题目都会产生差异,面对这样的生成性结果,教师如何去把握?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新型的学习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学习目标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具体实际由师生共同议定,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具体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才是课堂所要求的学习目标。我们希望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由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开始,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面对无法事先预料的学生的叙述,如何在引导启发之下逐步形成统一的学习目标,对老师而言是挑战。

  关于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尝试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常常以一个实际问题为背景抑或一个启发性的问话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或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课堂上,我们安排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通过问题导学,引发学生激进的思维状态,通过小组成员互助、相互启发和表达等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深思,重新梳理课前的认识,使预习成果得到升华,在对新问题进行新认识的同时产生新问题,在此期间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以防少数学生“假学”。课堂上,我们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形成共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交流学习体会,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过程,师生、生生的不断表达,会互相受到启发,从而促使每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思路和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大家形成共研的成果,形成新的知识、新的结论。新的结论让学生说出,教师只作适度的提醒和必要的引导或补充。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核心环节,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学的“意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并及时捕捉“意外”, 坚决不放过课堂上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完善思想。在每一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思学习的内容,通过知识再现、方法总结、思想提炼等方式,将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构建起自己的新知识系统,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思想,形成必要的学科素养。课堂最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还在于启发学生从无疑处寻找疑问,就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满怀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走出课堂,抑或带着新的疑问进行课后的深入研究。

  关于课堂检测,我们尝试两种做法。一种是教师出题给学生做,一般设置五道题,两道选择题、两道填空题、一道解答题,有时还有一道附加题。一般课堂检测题让学生用5-10分钟时间去完成。如果课堂学习时间允许的话,教者可以当堂批改(一般是部分学生),对做得快、做得准(正确)的同学予以当众表扬,对做得不理想的同学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的话,那么这些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后。另一种是学生出题给自己做、给同桌做、给全班所有同学做。

  我们尝试把全班同学分成3~4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各自拿出课前预习准备的自编题,互相交流学习,或是交换解题,或是讨论解题思路,并列举出典型题推荐给老师,此时教师在行间巡视,抑或参加到某一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同时对学生的推选题进行甄别,进行必要的筛选,使选题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让学生将被选题目投影到屏幕上或抄到黑板上。供题者提供题目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由供题者选择演讲人,不论演讲是否成功,均由供题者做出评价,对演讲成功的,全班同学鼓掌祝贺,演讲不成功或不完善的,老师也给予语言激励。课堂学习轻松愉快,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奇思妙解不断。

  除课堂检测外,我们可以设置课后检测题和单元检测题,均采用百分制形式,根据测试时间设置相应题量,所有检测题均按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比例7∶2∶1设置。这样的设置可满足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后进生可以完成基础题,中等生可以完成中档题,优秀生可以进一步完成提高题,每一类学生都可以通过检测认清自己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期达到学习能力的最大极限。endprint

  四、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实践的显性成效

  因为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许多同学表现出学习的浓厚兴趣。根据问卷调查,实验班有81.2%的同学说对学习有兴趣,而非实验班只有54.4%的同学说对学习有兴趣。许多初一年级的同学纷纷表示:“想不到课堂上还可以做游戏”、“数学课上还能编题目”、“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当小老师,真过瘾”。因为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以数学学科为例,许多同学由原先的盲目学数学,变成有头脑地学数学,改变了学数学就是做题目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学生懂得学数学要学会触类旁通的道理,越来越多的同学摆脱了题海战术,更多地追求创新思维,“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已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口头禅。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会学习已成为实验班学生的一大亮点,老师不用说一句话,学生自己知道应该怎样预习,怎样开展学习讨论。在这种教学理念之下,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从实验学生毕业进入高一级学校学生的信息反馈表明,他们很快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受到老师的欢迎。课堂实现师生生命对话,课堂便充满了灵性。教学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主导的僵硬程序,教师随机应变的设问和学生的突发奇想,使得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课前难以预料,师生激进的讨论和演讲,使得心灵震撼,奇思妙解不断,学习享受了令人难忘的生命历程,正如国家课改核心成员、华东师大的张华教授所说:“听这样的課,我感到是师生的心灵在对话,智慧在升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5.

  [3]任宏章.例谈灵性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12(11):18-19.

  [4]任宏章.互动生成 睿智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5):20-22.

  [5]任宏章.教育不仅依靠勤奋,更要拥有智慧[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5(05):69.

  【作者简介】

  任宏章,男,1966年9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地市级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赴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教育考察学习。本着“呵护和推动生命发展”的育人理念,课堂教学力求“深学浅教、深悟浅出”,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预设促思,对话启智,生成发展”的特色,所上的课被华东师大巢宗祺、张华等国家课程改革专家赞誉为充满灵性的课堂。先后参加或主持八项省级和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工作,教学研究着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教学的评价和课堂的高效实施,能够以前瞻的眼光审视问题,以深度的思考探究问题,关于教材的解读、课堂的理解和学生发展的研究都给人以深刻启发。《例谈灵性教学》等五十多篇论文在中数参、中国数学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上一篇:浅析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关于“园丁论”的反思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