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留守中学生羞怯与攻击的关系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8-29 阅读:( )

  摘要 为探讨孤独感在留守中学生羞怯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安全感在它们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初中生羞怯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问卷(SQ)和攻击问卷(AQ)测量了329名留守中学生。结果显示:(1)羞怯通过孤独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留守中学生的攻击:(2)安全感不仅调节羞怯与攻击之间的关系,也调节羞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即与高安全感的留守中学生相比,低安全感会显著提高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并且孤独感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高安全感的留守中学生中,孤独感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羞怯 攻击 孤独感 安全感 中介作用 调节作用

  分类号 B844

  1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其核心特征为“有意伤害性”。留守家庭中亲子的异地分居“亲情缺失”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留守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使其攻击行为显著多于非留守儿童。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以及,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容易体验到羞怯,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引发一系列行为问题,攻击就是其中一种。已有研究表明,羞怯可正向预测攻击,且二者之间还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如受欺负和自我控制、同伴侵害等。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孤独感体验相对较多,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与实际的社交关系网络在质量上(如失去亲密关系)或数量上(如朋友太少)存在差异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国内外研究都已发现羞怯与孤独感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孤独感与攻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假设一:留守中学生的羞怯与孤独感、攻击存在显著相关,并且孤独感在留守中学生的羞怯与攻击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事物时的有力感,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及对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留守中学生由于和父母长期分离,其教育失去了稳定的监控,情感交流少,造成心理安全感水平相对较低。相较于普通中学生来说,留守中学生安全感的缺失使其对人际交往的态度趋于消极,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也更容易陷入人格发展的困境,如退缩和逃避等,而羞怯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对社交的逃避。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安全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过低的安全感水平会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各方面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假设二:与安全感高的留守中学生相比,安全低的留守中学生其羞怯水平对孤独感会有更高的预测作用,并进一步导致攻击性增强。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在考察留守中学生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孤独感和安全感在二者之间的作用,并对假设一和假设二进行验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某地区5所中学的留守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54份,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其中男生129名,女生200名;年龄范围在13~18岁(M=16.00,SD=1.07)。

  2.2研究工具

  2.2.1中学生羞怯量表

  采用陈英敏编制的中学生羞怯量表,共31个题目,包括五个因子:自我意识羞怯、面对陌生人羞怯、面对负性评价羞怯、面对异性羞怯、谦和性羞怯。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g’sα系数为0.943,结构效度良好,X2/df=1.851,RMSEA=0.051,CFI=0.932,GFI=0.873,TLI=0.922。该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羞怯水平越高。

  2.2.2 UCLA孤独感量表

  采用由Russell等人编制和修订的孤独感量表,共20个题目,由被试自评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g’s α系数为0.815,结构效度良好,x2/df=3.029,RMSEA=0.079,CFI=0.922,GFI=0.910,TLI=0.889。该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孤独感水平越高。

  2.2.3安全感问卷(SQ)

  采用由丛中和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问卷,共16个题目,包括两个维度: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9,结构效度良好,x2/df=2.588,RMSEA=0.070,CFI=0.928,GFI=0.903,TLI=0.915。该问卷得分越高,说明安全感水平越高。

  2.2.4攻击问卷(AQ)

  采用Buss和Warren修订的攻击问卷(AQ),共34个题目,包括五个维度:身体攻击(PHY)、言语攻击(VER)、愤怒(ANG)、敌意(HOS)、间接攻击(IND)。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8,结构效度良好,x2/df=1.955,RMSEA=0.054,CFI=0.919,GFI=0.855,TLI=0.906。该问卷得分越高,攻击性水平越高。

  2.3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进行了Harman单因子检验(Harman’s One-factor Test),即同时对所有变量的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9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20.4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和Amos20.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

  3.1描述性分析及相关分析

  对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孤独感、安全感和攻击四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2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在留守中学生羞怯和攻击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的直接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均显著,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进行了1000次Bootstrap检验发现,羞怯对攻击的间接效应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为[0.041,0.195],不包含0,因此间接效应显著,即孤独感在留守中学生羞怯与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2安全感的调节作用

  采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留守中学生安全感对羞怯与孤独感、羞怯和攻击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回归分析前,先对所有预测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安全感与羞怯的成绩项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7<0.05,如表3所示,R2增加了1.3%,说明安全感在羞怯和孤独感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安全感与羞怯的乘积项对攻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3<0.05,如表4所示,R2增加了1.7%,说明安全感在羞怯和攻击间的调节作用显著。

  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影响下,分别对高安全感组(高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和低安全感组(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的被试做留守中学生羞怯对攻击的多组比较。结果表明,与无限制模型相比,在限制模型中,卡方值改变量的临界比率p=0.010,说明安全感这一变量的调节作用显著。如表5所示,限制模型的模型拟合度良好,且与无限制模型相比各项拟合指标均发生了一定量的变化。同时,羞怯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系数差异的绝对值为1.976>1.96,说明该路径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即安全感在羞怯和孤独感间的调节作用显著;羞怯对攻击的预测作用系数差异的绝对值为2.667>2.58,说明该路径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即安全感在羞怯和攻击间的调节作用显著。本研究对两组间接路径分别进行了1000次Bootstrap检验发现,高安全感组中羞怯一孤独感一攻击的间接效应路径系数95%置信区间为[0.048,0.233],不包括0,说明间接效应显著,即此时孤独感在羞怯与攻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低安全感组中羞怯一孤独感一攻击的间接效应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为[0.007,0.283],不包括0,说明间接效应显著,另外,加入中介变量后,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路径系数不再显著(p>0.05),这表明孤独感在羞怯和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低安全感组和高安全感组中中介效应模型的路径系数如图2和图3所示。

  4讨论

  本研究以留守中学生为被试,探讨羞怯对攻击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孤独感和安全感在羞怯和攻击的关系中分别起到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这对加深留守中学生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对预防羞怯的留守中学生出现外化问题行为也具有指导意义。

  4.1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孤独感和攻击之间的相关关系

  留守中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群体。留守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感受和人格表现,不仅有着普通群体具有的共性特点,也有着其独有的个性特点。因此,对留守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有着实际探索意义。

  本研究发现,留守中学生的羞怯与攻击存在正相关,这与在大学生中的研究结果一致;留守中学生的羞怯与孤独感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与攻击也存在显著正相关,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该结果说明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孤独感和攻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

  4.2孤独感在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和攻击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孤独感在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和攻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一方面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对其攻击性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留守中学生越羞怯,体验到的孤独感越强烈,而强烈的孤独感会进一步导致留守中学生的攻击性增强。羞怯个体通常表现为内向、神经质,即情绪不稳定且无处宣泄,同时对消极事件和消极评价十分敏感,因此,被激惹后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羞怯个体还表现出更少的社交行为,更低的社交效能,因此会体验到更深的孤独感。具有孤独感的留守中学生敏感并且对于一些消极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当,容易诱发其攻击行为的产生。因而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越羞怯越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同时也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引发攻击行为的产生。

  留守中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性格日趋变得退缩、内向或者攻击、好冲动。由此看来,羞怯水平较高的留守中学生,本身就比较容易引发攻击行为,而其孤独感的存在,增加了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因此,增加对留守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减少他们对孤独感的主观体验,对于留守中学生攻击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4.3安全感在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和攻击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安全感在留守中学生的羞怯和孤独、羞怯和攻击之间均起到调节作用。相较于普通中学生,留守中学生的安全感水平相对较低。而在留守中学生中,安全感水平仍有高低之分。与安全感较高的留守中学生相比,安全感较低的留守中学生,他们的羞怯水平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并且孤独感在羞怯与攻击之前起完全中介作用,一方面是羞怯个体本身容易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是这部分留守中学生安全感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十分薄弱,这会加剧羞怯特质给他们带来的孤独感。当中学生面对留守和低安全感的双重压力时,会随着羞怯水平的提高体验到更加强烈的孤独感,也变的更加敏感和好斗。对于具有较高安全感的留守中学生而言,较高的安全感可以降低羞怯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但是留守这一特殊的成长情境和羞怯特质带来的内向、敏感和情绪不稳定的表现,仍然会导致留守中学生随着羞怯水平的提高感受到较高的孤独感,进而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

  由此可见,在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对安全感水平的关注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感的提升可以缓解他们的孤独感体验,增强社会适应性,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4.4关于留守中学生的教育启示

  留守学生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自贵州四名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事件发生后,留守学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牵动着天下父母的心。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如果遇到留守这一特殊的成长环境可能会衍生出更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留守的情境、羞怯的特质和孤独的体验共同导致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攻击性,但同时在留守这种特殊的成长情境下,攻击行为的表现或许对他们而言也起到一种保护机制。这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针对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留守中学生的教育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同时入手,针对留守中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合作的方式,建立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减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并增加安全感。其次,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攻击属于留守中学生的外化表现行为,是留守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我们不能把留守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当成普通的青少年叛逆期行为表现,而应充分考虑到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最后,对高羞怯的留守中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高羞怯个体本身有其独有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对负性评价的敏感和易焦虑,因此,应该正确了解这些特点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之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5结论

  5.1留守中学生的羞怯与孤独感、攻击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羞怯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留守中学生的攻击。

  5.2安全感不仅调节羞怯与攻击之间的关系,也调节羞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与安全感高的留守中学生相比,安全低的留守中学生其羞怯水平对孤独感会有更高的预测作用,并进一步导致攻击性增强,孤独感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安全感高的留守中学生中,孤独感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上一篇: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元分析

下一篇: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