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主流校园文化的引导与构建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9-03 阅读:( )

  摘 要:高校作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密集的前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的国际色彩。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文化氛围,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精神锻造、人格培养、气质熏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把握时代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科建设,从学生党建的视角,推动主流校园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党建工作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要求明确了新时期党建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角色与重要性。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学生党建与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交叉与重叠,如何依托学生党建工作,推动主流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并保持高校校园文化健康、积极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思考。

  时代性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1.全球化加深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色彩

  校园作为学术文化汇聚之地,思想、言论开放自由。尤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不断加快,中西文化交流越发频繁。事实表明:高校学生对于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喜爱、接受程度甚至远大于本土传统文化。先不说美剧、日剧、泰剧、韩剧等在校园大行其道,单是西方节日(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在校园压倒性的态势,便足以说明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式微。加之越来越多的高校各种外语文化节的举办,更是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2.网络化左右着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当前,大学生群体已进入“90后”时代,被称为“拇指族”一代的他们,从小抱着手机长大,其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加严重。网络的发展不仅从技术层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还从思维层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能否合理利用网络,成为校园文化能否长期良性发展的潜在难题。

  3.知识碎片化浮躁了校园的学习学术氛围

  便捷的手机APP客户端、易于获取的网络信息与资源,使课堂上教师花费数日准备的课程,远不如学生们花费十几分钟在网上下载的资源。这看似快速、便捷,但知识碎片化却使学生越来越难以做到“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只求便捷与快速、不问来源与究竟的学习方式,对于正在成长中的“90 后”一代而言是不利的。

  主流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所涵盖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教学、科研、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文体、党建等诸多领域,既有有形的部门与形式,也有无形的精神与影响。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则专指以学校(院系)团委为主要指导者,以学生会、社团、俱乐部为主要组织者,涉及学校学生的文艺体育、学习学术、实践实习等内容的各类活动。这类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发挥主体性功能的主流校园文化,其独有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

  1.时代特征:主流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标签

  时代特色是主流校园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推动了文化的不断涤荡与更新。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无疑都是对所处时代特征的一种凝缩与折射。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交流、融合,使得青年人能够更加客观、辩证地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与优劣,培养复合型、通识型、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的教育共识。“文化软实力”跃升为国家高度重视的竞争力量。作为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主流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形态。在变化中坚持以时代主旋律为基调,顺应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貌,成为主流校园文化的特征之一。

  2.学科特色:主流校园文化的内核支撑

  主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应该善于彰显专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营造专业学习氛围。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校与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互通有无,学科建设相互依存,彼此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少,文化隔膜渐渐打破。如何在不断被同一化的态势下,继续保持高校学科特色与发展优势,不仅需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而且还需要营造与学科优势相结合的文化氛围,实现内外兼修、主辅结合。独特的文化孕育独特的内涵、培养独特的气质。一所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就是这所学校内涵与气质的直观体现。作为时下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育工程中的重要一步。量身定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大餐,不仅要“秀色可餐”,更要“营养均衡”,食之有味。

  3.青春气息:主流校园文化的外在气质

  校园文化群体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他们阳光、朝气,充满了理想与活力,同时又具有青年人所必不可少的莽撞、叛逆、脆弱等弱点,这些极具青春个性的标签也成为校园文化外在的一个重要气质。校园文化既鼓励了青年人的理想与热情,也包容了青年人这种欠缺成熟的冲动与任性。构建主流校园文化,必须正视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为他们搭建舞台、创造机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连续举办多年的国际文化节,享誉首都高校。青年学生以演讲、辩论、配音、话剧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以中西文化为主题、以外语为媒介,在舞台上实现个性的释放与才能的展示、追求能力的提升与青春的价值。

  4. 实效功能:主流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育人手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空间、搭建平台。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这一文化形态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能,即通过各种形态的文化营建、活动开展,发挥一定的实效性,让学生切实得到收获与提高。这一实效性特征,渐渐地通过实践型、创新型活动模式得以展现。学校十年的“歆语工程”活动,坚持以实践教育服务社会、教育青年。每年大批学生前往教育薄弱地区开展支教,既是对社会的回报与支持,更是对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家国情怀的培养。当今时代,单纯的“学习好”已经不能成为“优秀”的标准定义,“责任、奉献、创新、担当”成为解释“人才”这一内涵的新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正在从社会需求出发,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培育功能。

上一篇:新常态寻找新机遇 新平台谋求新发展

下一篇: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