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宋教仁“教育立国”的思想探析

作者:未知 时间:2016-10-28 阅读:( )

  祝敏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常德 41500)

  关键词:宋教仁;教育立国;教育实践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而且在中国首倡宪政,公认其为宪政之父亦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为宪政流血,公真第一人”。一直以来,学界对宋教仁先生的革命经历、革命思想尤其是其推崇的民主宪政思想研究颇为丰富,对其在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和对民国教育实践所做的贡献论及较少,一则是因为宋教仁先生的宪政思想在中国可谓开风气之先,且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让人忽略了宋教仁先生在其他方面的建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教仁先生英年早逝,改组国民党、组织政党内阁、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抱负未得施展,实是民国之憾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之憾。先生在其他加以重视和颇有研究的方面也都还来不及一一去论证以及实现,这是先生之憾,也是后世之憾。

  本人希望依托渔父先生家乡之便,借渔父先生创办的学校这种地缘优势走近这位革命家,从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来探析他的教育立国理念,以求告慰先贤,同时也希望能用渔父精神来激励渔父故里的这些莘莘学子,让他们不忘先生创办这所师范学校的初衷,不辜负渔父当年择校常德桃源的重望。

  宋教仁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国弱民贫、风雨飘摇的时代,但备受欺凌后民族的全力反弹与个人的努力抗争也造就了近代民主革命波澜壮阔的图景。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在遭遇一次次危险、经历一次次挫折之后得出了结论,培养人才或许是拯救民族危亡的最终出路,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倡导教育,教育救国、教育立国之类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发的,不过从教育到立国之间不能直达,先进的知识分子将之与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兴教育、育新人,兴革命,图救亡,终立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曾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归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因而大声疾呼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并把这三者称之为“自强之本”。而这三者皆需借助于教育的力量。

  1896年,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深刻的指出:“立国以教育为根本,教育以师范为根本。”蔡元培在1919年回顾近代中国自强的历程时明确提出:“吾人苟切实从教育人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这就真切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北大的杨昌济先生也曾经说过“遇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之教育,别无他法。”

  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更是把振兴教育培育人才提高到“国本”、“国脉”的高度,表现出其治国理念中的战略眼光。与宋教仁共同创办兴中会的黄兴把教育看成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黄兴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曾说过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在这些革命党的领袖对教育一事的立论虽各不相同,但对于教育的功能认识都非常清晰而且在革命中践行着教育立国的理想。宋教仁先生更是从思想上和实践中都把教育看成重中之重。

  一、宋教仁的教育思想

  宋教仁先生学识渊博,可以说是通才型的学问家,学者型的政治家,智者型的革命家。在日本留学期间宋教仁就对教育一事十分留意,还曾拜访过日本女教育家金井歌子。“又言支那之留学生轻佻浮薄者居多,实亦一恨事。”可见留学生们也不都是为寻一救国之真理而远涉重洋。在给友人回信时送宋教仁曾说到“若一己目的未定,茫茫无据,但以志愿将就学问,不以学问将就志愿,必至所学非所用,甚至终身一无所成焉,亦未可知也。”可见宋教仁对于自己的志愿有非常清晰的计划。宋教仁虽因政治上的挫折而远赴日本,但回国后致力于民主宪政不得不说也有得益于在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求学期间学识和见识上的积累。求学期间除了研修政治、经济和法律,甚至还对教育学、心理学有所涉猎。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5年5月,他针对清朝政府设立学部一事,写了《虽设学部亦何益耶》一文,宋教仁认为清政府的腐朽,即使设置学部也无益于教育的发展。可见宋教仁的教育思想及有关教育方面的设想都有政治上的前提,即必依赖于一民主之政府。所以革命和教育对于宋教仁来说是同一个命题。在日本留学期间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时在发刊词中已经提及“我支那国民而果能图教育之兴邪?则爱国心不难养成也,国不难跳强也”。强调杂志的宗旨是“挑发而引导”国民,“使其德、其智、其力皆有所进也。然后对内足以组织完全之国家,对外足以御列强之吞噬。于是树二十世纪新支那之旗于世界,此则我《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所以发刊之趣意也”。

  二、宋教仁的教育实践

  回国之后,宋教仁更是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见解用到了自己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宋教仁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如同对这个新生的国家寄予厚望一样,对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也寄予厚望。教育立国对于宋教仁来说变得更加值得期待,有望实现。

  1913年3月在起草中国国民党的党章时,宋教仁就明确的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根本”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这时的宋教仁虽身居要职,但对于教育一事从未置身事外。对于学制的确定,学校的创办,甚至校址的选定这种小事也事必躬亲。武汉对于宋教仁来说是革命故地,而且武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教育环境和群众基础较好,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圣地。在宋教仁积极倡导和主持下,“民国江汉大学”于民国元年建立,并在这年夏季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宋教仁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总理”。该校成为共和政体下第一所新式大学。这也是宋教仁对教育立国思想的初次实践,国家初创百废待兴,在此时抓紧兴办大学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迫切的建设需要。从该校设有政治科、经济科、法律科等专业就可窥见一斑,人才显然是新生的政府最为紧缺的资源,是新生的国家保持青春和生命的法宝。办学也是宋教仁教育立国思想在实践中的突破口。

  在宋教仁的影响下,家人在家乡桃源创办了渔父学校。在宋教仁的倡议下,湖南督政府创办了六所师范学校。湖南的这六所师范学校的设置正是印证了宋教仁的男女平等思想。即三所男校、三所女校。1912年12月18日,回乡省亲的宋教仁亲自主持了“公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今桃源师范)的开学典礼。除了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也许桃源师范的创立还浸润着宋教仁的桑梓之情。一个世纪以来,这所师范学校吸引了很多知名学者走进来,也有大量的人才从这里走出去,走出桃源走向世界。为纪念宋教仁,12月18日被定为桃源师范的校庆日。如今,桃源师范原址已经停止办学,但与常德师范合并后走进了湖南省高等院校的序列,这所百年老校迎来了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青春,也算没有辜负宋教仁先生的厚望。

  宋教仁先生因意外遇刺身亡,壮志未酬,英魂不灭。近年来宋教仁先生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更加公允的评价,作为先生同乡,我辈深感欣慰,宋先生仓促离去留下的遗憾已成定局,历史无法改写,但宋教仁先生为民主抗争,为宪政指路,为教育奠基,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辈永远铭记于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宋教仁‘教育立国’思想的实践研究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祝敏(1981-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参考文献:

  [1]王拭主编.严复集[M].中华书局,1986.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杨昌济.杨昌济文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吴相湘.宋教仁传[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6]陈旭麓.宋教仁集[M].中华书局,2011.

  [7]陈战生.黄兴宋教仁创办江汉大学始末[J].江汉大学学报,1990(05).

  [8]周星林.宋教仁的教育思想略论[J].武陵学刊,1996(01).

  [9]邵荣.略论宋教仁的教育思想[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10]韩秀珍.宋教仁的教育立国与社会改良思想简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6).

  [11]周星林.宋教仁与桃源师范[J].黑河学刊,2011(10).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利研发能力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探讨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