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回归数学本质提升数学魅力

作者:未知 时间:2016-12-22 阅读:( )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味

  数学是理性文化的代表,也是人类思维科学的结晶,一切数学运算、数学推理和数学探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严密、精确、思辨的特征,都彰显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可以说数学不仅是人类思维拓展和进步的重要目标和工具,更是人类科学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最终指向,而这一切内容、特征和要素,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所谓的“数学味道”。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数学课必须要有“数学味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不脱离其本质,不失去其宗旨。

  一、 从理性角度挖掘数学思想

  所谓的理性,必然离不开对逻辑概念的诠释。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说起的“推理”“讲道理”,本质上都是对既定规律和逻辑思维的按部就班,是对法则规定的有意执行,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推理本质上和道理这又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比如现实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对一道数学题目的具体做法、对一个法则及规律的生成和推理过程,进行大篇幅的论述,但是对于这一过程中所涵盖的本质性内容却鲜有涉及。数学思想可以说是构成个体展开思考、推论的重要基础,亦是学生日后展开学习的重要前提,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必然对抽象的理论、思想存在接受的难度,但是教师却可以尝试着将理性思维潜移默化在感性的教学内容当中,进行渗透,以下面一则教学案例为例。

  在进行“圆”的一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与圆有关的各种概念,比如“直径”。事实上对“直径”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除语言之外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尝试着让学生找到圆内最长的线段,尝试着画出经过圆心的线段,并测量其长度等。但事实上由于线段本身具有抽象性,这种尝试绘画和选择的方式,并不具有全面性和覆盖性,但是教师却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例子和抽象的形象当中,找到关于圆的直接的潜在的理论。比如“经过圆心可以画出无数条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一样,并且是园内所有线段当中最长的线段”——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理性的概念时,其再对“圆”这个图像进行认识时,就会自行将看似一体的圆进行解构,挖掘出潜在的各种元素,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去认知。

  二、 从思维角度权衡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可以用来解题的一种手段,也可以称之为用来展开实践应用的必然性工具。但是对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其间必然包含着对数学思想体验、感悟和渗透的全过程,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听懂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但是一旦自己展开解题过程,常常会没有思路,对一切概念也开始似是而非,犹豫不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数学方法的内化过程,很显然依靠教师单纯的口述或主动性的“灌溉”方式展开的教学,其间所渗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起到内化的作用。甚至课堂一结束,相关的教学内容就从学生的脑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让数学在学生的记忆中实现深化,就需要教师从思维的角度权衡数学方法的传授。

  比如以这样一道题目为例。

  “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将180块巧克力按人数比分给三个班的小朋友,则每个班应该分多少块?”

  首先,从问题的发展情境上来说,这属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其不同于“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对象”,而是存在比例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幼儿园大班人数 ∶中班人数 ∶小班人数=35 ∶31 ∶24时,将180块巧克力分成三组,其各自的比例也要保持35 ∶31 ∶24。那么根据这种思路,这道题目就可以转化为,将180块巧克力分成三组,保证35∶31∶24的比例,那么这三组所对应的巧克力各自是多少块?

  其次,这道题目还有一种解题思路,可以称之为转化思想,因为“按人数比分给三个班的小朋友”,也可以视作“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巧克力的数量一样多”。因为三个班共有35+31+24=90位小朋友,所以可以推断出在平均分的原则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得两块巧克力,按照这个数值,就可以推断出每个班级总体分了多少块。

  回看这两种解题思路会发现,其区别在于对已知条件的使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已知条件,感知言外之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方式对其进行剖析,探索出更多的解题方法。

  三、 从历史角度审视数学内涵

  数学不等同于文史类学科,但亦有其发展的历史和自我成长的脉络,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历史虽然显得厚重,显得与现实生活颇有距离,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却能让小学生们通过那一串数字符号,一个个运算规律,感受到古往今来,无数中外数学家为科学探索、为事业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数学本身所拥有的强大魅力与精神力量。比如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计算所做出的贡献,比如国外著名数学家高斯在童年时期著名的“1+2+3……+99+100”的故事,这些发生在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就是很好的数学教材,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种数学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如此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也有助于提高课堂品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精神,感知数学内涵,提高数学品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种公式、推理方法的了解和记忆,会在其间引入大量的典故来辅助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最为理想的一种数学学习状态就是在理性中感受到科学的感性,在感性中体会到潜在的理性,或许很多年后成长的学生对于每一个公式、每一种计算方法已经了然于胸,但是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前前后后,无数关于数学知识的典故和历史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意味着一种精神,不光是对数学学习,对于其一生的成长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将会对其日后的成长、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 从人本角度把握数学教育

  作为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支柱性和工具性学科,数学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当中也都离不开这样一种“工具”。但是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在学生接受教育阶段,数学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其“功能”属性在逐年降低,反之作为升学考试的达标测验手段之一,很多教师会知道学生在校期间学好数学,是为个人将来的升学与前景谋策,甚至于考试一结束,很多孩子丢掉书本,数学随之成为“过眼云烟”。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数学课堂上有更多的数学味道,就必须关注并认识到数学教育本身,回归数学本质,意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从人文角度来说,教师应自小培养学生一种主动去使用数学、应用数学、感知数学的本领和意识,摆脱为考试而学数学的极端心理,更加理性地掌握数学当中所蕴含的推理、计算、逻辑和判断的精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亦要关注数学素养的培育,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引进,帮助学生成长,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道”。一堂优质的数学课不仅会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上的提升,更具有能促使学生展开探索和思辨,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精神的功能和效果,而这也是当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慎重对待和积极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闫会琴.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学周刊b版, 2013(6).

  [2] 回莉丽.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 2013(11).

  [3] 付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道[J].读与写旬刊, 2016(7).

上一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巧用绘本阅读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