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浅论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1-22 阅读:( )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杨颖

  关键词:中职生;工匠精神;工学结合模式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秉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理念,依托自身的技术、技能和技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合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如何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始终不渝的思想境界?面对这一新课题,本文拟作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1.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也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上水平了,有市场竞争力了,那么,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当然,更加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同时,中职学校只有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自身的“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同时,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还波及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增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2.1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2.2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紧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养成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做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术、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工匠精神的倡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2.4引导学生培养创造精神,注重提高个人的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三者中,关键问题并非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因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磨炼,可以形成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关键问题在于,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求职者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个人的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2.5加强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2.6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应及时引导他们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2.7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在教室布置的要求,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根据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将其扎根到中职教育中去,要从中职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顶岗实习入手,以点带面,才能将工匠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林启豫.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2010,(6):35.

上一篇: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下一篇:浅析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