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浅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04 阅读:( )

  摘要:尽管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创业教育的特色化、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缺乏创新性,创业资金匮乏,创业环境不佳,创业师资培养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因此,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打造专业化的创业导师团队,加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66-05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逐渐从一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政策性举措转变为一个关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伴随着国家的转型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在适当调整。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目标,要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了提升我国的创新水平,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地高校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不断迎接挑战和革新,其中创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步入了全面推行创业教育的阶段,各高校、社会组织等举办了大量的创业比赛,例如“挑战杯”等。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把校内、校外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建立创业园,孵化创业项目,依托高校和创业园、科技园孵化了不少成功的企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较好地促进了就业,解决了一些民生问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一)创业环境不够开放,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一整套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尚不完善,很多细节需要加以改进。当前的创业环境较为封闭,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被限制在校园内开展。一些创业项目、创业实践未能走出校园,未能搭建起校内、校外协同创业的完善的技术转移平台。另外,我国创业教育思想及理念很多还不能与国际接轨,无法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我国与西方国家(如美国)的创业环境的不同还反映在西方国家鼓励大胆创新,宽容失败,而我国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创业成功者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奖励和表彰,创业失败者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及相应的补偿,亟需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

  (二)创业项目创新性不强,较多项目持续时间不长

  多年来,我国都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而不是“智”造强国,其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较多行业仍是以购买或者模仿国外技术为主。正如“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指出的:“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当前我国的创业项目多数都与第三产业有关,诸如开网店等门槛较低的项目,当然也存在部分好的项目,如文化创意、技术创业等。但是受人诟病的是创业项目相似度较大,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有创新的高水平项目受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实现较大发展。另外,很多项目创立很快,消失得也快。技术创新型企业数量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差也是客观现实。由于存在对市场竞争的认识不足、项目管理能力缺乏、资金周转等问题,影响了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反映出创业教育的环节存在疏漏,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策略亟需改革。

  (三)创业师资培养体系不完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

  在创业教育系统中,创业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十分重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师资明显不足且质量不高。从创业教育的专业要求来看,创业教师缺乏有效的专业衔接。大部分教师尚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学理论教育,且没有实际创业的经验,更多地凭着个人的经历和理解表达对创业教育的见解和评判。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和引进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但实施过程存在较多问题。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开设创业学课程的高校罕见,难以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另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多教师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开展创业教育,对创业实践的一整套流程缺乏系统了解,容易误导学生。“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是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大困境,整合培养既有创业经历,又掌握创业理论知识的教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学生创业内生动力不足,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

  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学生掌握着创业教育的主动权。尽管学生熟知较多成功创业的案例,但是缺少机会实际体验创业的过程。学生得不到来自创业一线的失败者经验的分享,很多还会重蹈创业失败的旧路。虽然很多高校广泛开设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但是很多学生参加只是流于形式,为了拿奖学金、拿学分等其他目的,并非有十足的兴趣。调查发现,高校学子创业意向虽有所增强,但实际创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创业支持体系很多没有落实,如申请创业贷款的流程复杂,需要提供担保才能顺利拿到贷款资金。各高校对于创业初始阶段的支持力度较大,而对创业过程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在创业项目的运营中遇到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和处理,使得较多创业项目夭折,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是创业技能与创业动力培育的土壤。创业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宏观环境有利于创业,并对创业给予了支持。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出现、创新型企业的萌芽均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行为便很难出现,甚至成功的几率也较低。

  1.创业的舆论环境不佳

  创业教育的开展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业环境将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创业教育持续高效地推进。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创业人员失败后受冷落的现象,很多想创业的人因为风险大、成本高放弃创业。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欠缺,更未形成全社会包容创业失败的良好氛围。部分高校在校园中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努力营造一种“创业是明智的选择”的良好校园舆论氛围,但推广力度还不够强。同时,对于树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重视不够,从而未能使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产生良好的认同感。

  2.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成效不足

  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创业只会是昙花一现。高校在积极探索构建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园区,与企业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方面数量不足,运行管理存在较多漏洞,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撑。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齐全的实践场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未能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超越学校的资金承受能力建立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造成众多资源的浪费。

  3.创业评估未受重视

  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5%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大量的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因为资金、管理、技术等问题而终止,最后不能将创业项目坚持到底。很多高校并未形成有效的创业教育评价和创业项目评估机制。针对创业教育,应该从学校层面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考核机制,对创业课程的开展情况、创业活动的参与效果、创业社团的运行情况、创业成果的转化情况等进行评估。并且很有必要尽快构建第三方评估结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做出专业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创业的各个环节提供精确评价,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所需。创业文化关系到创业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校园创业文化包括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四个部分。我国的创业文化、企业家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很难在创业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1.创业文化凝聚力不强

  我国高校及师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对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既缺乏对创业教育目标的共同认识,也缺乏普遍的价值认同,使得创业文化凝聚力不强。较多的高校及师生认为创业教育与教育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降低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地位;也有人认为,创业教育的复杂性超出大学的能力范围,不属于大学教育的范围。在一些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中,创业教育尚未得到来自全校师生的一致支持,仍然有人以漠视、冷眼光等负面态度看待创业教育的开展,致使校园创业文化在形成主体间统一共识方面与期望相差甚远,不利于形成全员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良好态势。

  2.创业文化缺乏特色

  创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并非我国的本土文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演变过程较多地是模仿美国的创业教育,未体现出我国的特色。由于文化具有不可移植性,特定的土壤培育特定的文化,而我国却将较为成熟的创业教育文化形态强行移植过来,略有点“水土不服”的意味。校园创业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本土化、特色化,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本土化基础,导致现有的创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创业教育实践呈现出相互模仿的态势,同质化十分严重,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创业文化功利化倾向严重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效果的显现过程较长。原有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愈加突出,且对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及理解产生了偏差。现有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偏重于实效的导向,常常将学习创业教育课程的分数、成功创立企业的个数、创立企业的规模等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成效的标准,致使创业教育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急功近利的思想格外明显。另外,一部分人将创业教育理解为号召学生挣大钱、提高社会地位,未意识到创业对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创业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可促使学生积极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创业资金

  创业资金的筹集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的创业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少部分来自企业、组织的投资。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投入不足、创业启动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窄、获取创业资金的限制条件多。

  1.创业启动资金匮乏

  充足的创业资金是保障创业教育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我国大学生创业基本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要通过外部支持获得。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不到10万元,现今大多数高校学子创业项目通过政府的投入只是短期性的,在创业的中后期很难得到持续的资金援助,也得不到较好的资金使用规划指导,最终导致一些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中断。

  2.融资渠道狭窄

  大学生创业项目多来自于家庭的资助、个人的积蓄等,外部资金支持来源于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设立的创业小额贷款。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大、成功率不高、资金回收慢等原因,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多不愿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另外,我国个人贷款的主要形式是抵押贷款、第三方担保等,而大学生普遍缺乏抵押物品,也没有人愿意为其担保,所以很难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的融资。

  3.获取创业资金的限制条件多

  尽管我国政府、高校等出台了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政策,可是很多政策没有落实,形同虚设。由于很多学生达不到获取创业资金的条件,使得其与创业梦想失之交臂。以小额贷款为例,银行提供贷款首先要依据其营业执照,而较少大学生有资金去办理工商注册,同时银行也不愿意给风险高、回报低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贷款。另外,我国缺乏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创业一旦失败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部分地区的创业支持政策只针对本地的大学生,外地的大学生无缘获得申请创业贷款的机会,而且创业项目的各项活动要经过严格审查,不利于其快速发展。

  三、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高校创业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既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在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上多下工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构造宽容开放的创业环境

  为帮助创业者构建宽容开放的创业环境,学校不仅要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参加课外创业实习、实践,还可以在学校内部积极建立“创客空间”、举办多种层次的创业经验交流讲座,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宽容学生创业失败,激励学生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创业的路子。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努力营造一个创新、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团队合作、跨专业学习交流,提升团队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挫折教育、心理教育,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使学生能坚定信心、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调整心态,走上创业道路。另一方面,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的开展要遵循三个教育结合的原则:课堂传授与课外教育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要打破单一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其融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中。

  (二)加强创业文化的塑造

  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成为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第一大人才培养目标,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使创业教育成为一大办学特色,力争做出成效,强化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等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其次,要强化创业教育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创业教育理念、实践、保障、目的等的宣传,在校园管理上适当融入创业导向因素,落实创业学分的转换制度。再次,要大力整合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的资源,搭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有效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丰富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三)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

  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是保障创业项目得以运行的必要前提。当前,需要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从政策上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供给途径,也要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保障创业资金及时、高效地发放下去。同时,要激发广大企业、行业组织与高校共同培育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均衡利益分配问题,构建资源共享、人才互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广泛吸纳企业、行业组织、校友等的资助。要合理运用创业资金,对创业项目的前、中、后期的投资进行科学预算,切不可只重前期项目启动而忽视中、后期的持续跟进,唯有这样才能推动更多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四)着力培育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困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适应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全员参与、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完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与评价机制。首先,应快速提升“双师型”创业导师的比例,各高校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主动培育一批有经验、懂理论、善指导的创业导师,为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要多渠道引进一批来自创业一线的创业者,聘任其作为创业实践导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业经历,能够全面把握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为学生创业过程提供可行性指导和建议。

  (五)加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就是要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与创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托、互为促进。首先,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把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依据。其次,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标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视野下推进高校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创新,就得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始,既要走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的人才培养之路,又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同时要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创业教育的方向和侧重点,做到未雨绸缪,切实将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开展下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需要国家、政府、社会等各级组织共同努力,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力,将创业教育发扬光大,才能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2]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10.

  [3]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3):19-21.

  [4]隋海瑞.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13-114.

  [5]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60-62.

  [6]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2-85.

  [7]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上一篇:政法学科课堂教学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能动性提升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