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教学即教育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10 阅读:( )

  个人档案

  张弛,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现就职于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曾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会员,南通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学陶先进个人,南通市化学学会先进个人、南通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师傅)等荣誉称号。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十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约10套教育理论丛书和教辅书籍。

  教学探索

  【摘 要】教学是学科教师的主要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然而,不能把教学狭义理解为知识的传递和应试的培训,教学应该也必须具有教育性。具体而言,教师应教正面和积极的、教原理和思维方式、教公平和正义,教学的方式为创设情境、重视情感、让彼此充分表达,最终实现向善、求真、反哺的教育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反思;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75-03

  【作者简介】张弛,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一、一次深深的触动

  前些年,曾有一个外校学生找到我,请我跟她谈谈化学学习和应试。我打算帮助她从正确认识化学、培养学习情感入手,激发她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能力。于是,满怀热情地为她讲述了化学的意义与价值,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我的一些“科研”成果,还特别向她展示了我的学生的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根据经验,多数学生此时应表现得非常震惊、欣喜,甚至是羡慕、跃跃欲试。然而,面前的这位学生却完全出乎意料,她用茫然的眼神望着我,迟疑了一会,终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她的困惑:“这有什么用啊?”

  “这有什么用”,短短几个字,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面对眼前的这位学生,我所力图呈现的精彩似乎与她没有丝毫关系。不难理解,这位学生,她最关切的是如何记住更多的知识以及如何答题。然而,如果抛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知识的求索、应用和实践毫无兴趣,而是一味热衷于功利的应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该是有所作为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然而,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应试的培训,学生道德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等等,都主要依赖于教学,而非纯粹的德育或者说教。所以,教学工作所承载的功能几乎可以涵盖教育的一切。换句话说,教学永远都具有教育性,这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的,也是教育界所广泛认同的。学科教师所履行的职责不仅是教书,也是育人,即便我们不是班主任、不是德育管理者。当然,教学的“教育”性其实远远超出德育的范畴,凡对科学地、正面地、全面地培养人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都是具有教育性的。

  二、我的化学教育之路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其实就是这样三个基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成怎样(培养怎样的人),而这三个问题又都是基于教育性的。

  1.教什么。

  (1)教正面和积极的。相信多数化学教师都有同感,一提起化学,许多人都会表现出异样的神情,对他们而言,化学已成为了污染、有毒、有损健康的代名词,这种偏见和情绪也或多或少传递给了下一代,甚至少数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进入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已根本离不开化学,更何况,什么物质没有化学组成呢?有机的食品也是“化学”的,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带着这样的理解,我实践着化学正面教育之路,为学生阐明化学的价值、化学的不可替代性,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无时无刻不在,化学完全不可能也不能被抛弃。即便是做一些涉及有毒物质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实验,我也是正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范危险,如何进行微量化改进和废物处理。同时,在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规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大胆实践,走进真实而有意义的化学天地。此外,我还会有意识地给学生讲化学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讲化学对人类文明的推动,鼓励他们为了中华崛起、中国科技的进步而努力学好化学。

  在我的引导下,许多学生逐步放下了对化学原有的偏见和敌对、畏惧心理,在课堂上,充盈着快乐的气氛和不断提升的正能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情不是恐惧、防备,而是专注、好奇、喜悦。

  (2)教化学原理和思维方式。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学生不用化学的方式和思维学化学。例如,他们把化学当英语来学,读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时,读出来的是一个个无意义的字母;做计算题时,是先默出好几个公式,再去看适用哪个公式,怎么套数据;他们把概念背得很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却找不到相关概念……这些都源于学生还没有入化学之门,即还没有掌握化学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没有了解其中的原理、机理,而这些都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所重点突破的。

  我重视化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每个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学生都必须理解其中是什么元素构成的、物质的属性是什么,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反应的类型是什么。在讲解中力求解释清楚:方程式为什么是这样配平,遵循了哪些守恒原理;反应条件为什么要写、写什么,如果不写或写得不准确,反应能否发生,是否会发生其他反应;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为什么有时写,有时不写,写与不写的依据是什么。

  对于每个公式的来龙去脉,都要认真解析,乃至为什么要代入单位,其意义是什么都作出细致分析。在具体运用中,我首先带领大家认真读题,我认为,之所以许多学生在计算型、推断型的试题中感到特别棘手,首要原因就是他们还没读懂题;读懂题目之后才是分析已知、未知,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寻找到相关的公式或知识点来加以解决。

  对于概念,我并不强调死记硬背,我重视的是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把握和理解,是能够根据概念用通俗的语句来描述、用形象的实例来帮助记忆。例如,什么是萃取?萃本身有“聚集”的意思,所以萃取就可以理解为使物质得以聚集,如,使用四氯化碳来提取水中所溶解的碘单质,就是借助了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更大的机理,使得碘在其中得以聚集。再如,过滤,只要以粗盐提纯为例,理解了其中提纯的原理,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运用过滤这个操作。

  \ 概而言之,我们所要重视的是对化学的理解和思维,是形成必要的观念、掌握基本的原理,从今天来看,这不正是当前所提倡的“核心素养”吗?有人说,应试教育的要诀之一就是“揪”,但是,我不喜欢揪,不让学生大量地机械记忆和训练,我们应看到中学生有长期发展的潜力和内涵。

  (3)教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前两个方面是教学的学科内容,则这一点就是通过教学内容和行为所教给学生的人生道理和公民素养。

  化学是美丽的,无论是微观结构的美还是宏观物质外观的美。我们在领略化学之美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化学反应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志转移,所以,我们做人也要遵循规律,遵守原则,讲究诚信,对待他人的态度也不能因为贵贱而产生分别。

  我同时也注意身教,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挖苦学生,不恶意中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践行公平与博爱。我不会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后进,就歧视他;也不会因为哪个家长托关系来打了招呼,就特别关照他。在我的课堂上,我力求做到大家机会平等,对学生给予的关注也平等,包括自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和关注度。我要让学生从我身上感悟到公平和正义。

  2.怎么教。

  (1)创设情境。情境教育发端于南通,我也一直关注、有意识地实践着该理论。我切身地体会到,许多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冷漠、排斥是在于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只在纸面上,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和概念,至于这些知识的背景、来源、真实意义及其应用等实际问题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从生活常识中加以迁移。而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把对化学的理解从抽象变成形象,从孤立的死知识变成可以广泛联系的活学问。

  无论是对于一个新的模块、章节还是对于一堂新授课,首先重视其引入方式,主要包括呈现生活问题,展现科技进步动态,叙述科学发展史,通览模块或章节概貌,阐述其价值、作用等。其次,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的引出和分析,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其真实性,并且以问题解决的“责任主体”身份尝试主动探究,例如提出问题,“在一起化学事故中,反应釜中误加入了严重过量的金属钠,如何除去?用水行吗?最好使用具有怎样性质的物质来消耗过量的金属钠?”然后,学生用模拟实验来亲自实践。当然,某些复杂的工艺、危险的实验、微观的过程等在实验室里无法完成或呈现,此时则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尽量还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了解,感悟其中的机理及价值。即便是试卷讲评课、复习课,也不仅仅就题讲题,就知识讲知识,对于某些易错点、易遗忘点,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和结论引出和推导的过程及当时的场景,让其产生联想;对于一些陌生的难题,帮助学生回忆相似的、熟悉的问题,形成彼此间的勾连。

  此外,对于某些有意思的问题,鼓励学生建立团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先后研究了电池的充电性能、沸腾可乐的成因、水的味道等问题,许多学生的作品成果已在省级期刊发表或者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课堂的探究情境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的体验感、成就感得到满足。

  (2)重视情感。虽然是理科教师,但是教育本身应属文科,教师需要必要的人文素养,需要与学生之间情感交互。目前,我所在学校是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研究项目全国两所种子学校之一,本人是该项目的具体落实负责人,因而,我更加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首先,情感的交融需要师生彼此了解和信任。认识每个学生是前提,接下来一步是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

  其次,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我认为,在这个场域里,情感的激发和增长首先源自教师,教师如同一个火种也如同不灭的阳光。酝酿好自己的情绪,带着满腔的爱意而来,用微笑的面容、激情的语言、幽默的方式、耐心的倾听展开一场情感之旅。当发现化学的美、化学的奇妙时,我们不吝赞赏之词,如诗如歌般地抒发一下心中的欣喜;当遇到疑难、困境时,我们彼此期待、鼓励。我希望在一堂课结束之后,留给学生的是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到的是,我们一起共度了美好时光。

  (3)让彼此充分表达。首先,学生需要体验的过程,需要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思想、厘清自己的思路、与他人之间形成思维的碰撞。有时在充分表达之后,学生很可能自己就发现了结论或厘清了原先的错误。为此,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表达并且是充分地表达,所以我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也会相对多些。同时也要注意,对话的气氛一定要轻松,教师应当投过去关怀和信任的眼光,在关键的时候适当帮助学生“圆话”或者引导他们成功得出结论,不让他们尴尬或者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也是主体,不能放弃自己的舞台、阵地。所以,该讲的还是讲,该讲透的就讲透,该拓展的就拓展,只有学生活动的课堂,不是精彩、完整的课堂。我常常在想,学生多年以后回忆起当年的课堂,他能记住什么?难道老师的音容笑貌、老师在自己的“舞台”(讲台)的精彩瞬间不值得学生去回味吗?学生记住了老师的样子、老师的腔调,还很可能会因为在某些生动的场景中老师所带来的深刻的观念,让学生常常触景生情、因境而联想到知识或相应的道理,这不也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教育、情感教育吗?没有教师主体、没有师生交往的课堂算不得成功和精彩。

  3.教成怎样。

  (1)向善——人情味变浓。我们是带着善意而来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爱的播撒者。我相信,借助情境和情感,带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化学,引导他们的责任感,乃至我们所以身示范的公平正义,都会让学生不自觉中接受了道德的教育和洗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成为具有人情味的人。

  (2)求真——科学性达成。我们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在真实的探究中发现真相、感悟规律,学生一定能慢慢地学会求真,乐于追求和探索事物的本真,过理性的人生。

  (3)反哺——教育性彰显。教育是具有反哺作用的,这个反哺不仅是学生反哺教师,也包括了“教育”事业对于人的反哺。来自学生的反哺,这是可以预见的,他们会感恩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成就来报答教师,用所学知识来回馈社会,这就是反哺。来自“教育”的反哺,即由于教育事业的成就,教师获得满满的幸福感,生命的能量充盈,通过教育反思,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境界不断提升,这也是反哺。

  狭隘的教学意味着灌输与消耗,其作用也是单向的,而具有教育性的教学则拥有了使人向善、求真和对人反哺的功能,而反哺正是对生命形态的诠释和生命意义的升华。

  教学是我们的基本工作,在教学行为中处处尊重教育规律,彰显教育的意图与价值,我们在教学的同时、之后与之外,都能获得教育性的达成。让教学与教育不可分,让教学就是教育!

上一篇:让化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

下一篇:课程基地建设的文化属性略谈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