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13 阅读:( )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文本资源、硬件设施,更多的是无限的网络资源。对此进行充分整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实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处于“副科”地位,家长、学生甚至教师都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对资源开发往往局限在书本,忽略了学生生活和网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成效。笔者结合实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深度整合教材资源

  虽然教材内容不断翻新,却远远赶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来说尤其如此。怎样用“老套”的教材上出“新意”,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经过几年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

  其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相比其他学习,信息技术拥有先天优势,社会快速的发展给教材“扩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挖掘教材资源,就必须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比如针对《复制与粘贴》这一课,如果教师直接将“复制”与“粘贴”这两个命令单一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其教学过程不仅抽象,而且还很乏味。学生接受会很困难,毕竞对于他们来说,兴趣才是最主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把抽象变为具体,笔者就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相应游戏,巧妙设计“组合线段”“听声音找位置”等任务,将零碎知识点集中于预设任务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还有效掌握了知识点。

  其二,整合其他课程资源。相对而言,信息技术更多倾向于技能,具有包容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这一特征,积极发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因素进行充分整合,从而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最优化。比如针对powerpoint这一单元学习,教师不仅可以结合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还可以结合语文、数学学科进行整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对其他学科内容的理解。具体过程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根据新授课设计研究主题,比如可以是“连环画的制作”或者“上海世博小导游”等,具体内容图片可以由教师事前放置在一个文件夹里。具体探索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用该软件做报告、做课件等,在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同时,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策略二:主动整合学生资源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能型学科,因而学习的最终效果还要看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作用,认识到学生资源的重要性,对此进行充分整合,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其一,紧扣学生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资源、对学生资源进行整合时,首先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让他们感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结果才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时刻关注最新信息技术,关注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热点或者兴趣点,并且对此进行充分整合,使之成为课堂有效的资源,实现学生资源开发最大化。比如针对《窗口操作》这一课,教师结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一段进行导入,在播放过程中,正当学生感兴趣时,教师偷偷点击一下“最小化”按钮。这时,学生注意力全被调动了,还产生疑惑,“动画片怎么没有了?”“哎,声音还有!还在放!”在学生进行猜测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告诉学生仅仅是简单点击了一下,画面就消失了,至于具体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窗口按钮的名字,还能学会“最大化”“最小化”操作,在愉快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实现寓教于乐。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兴趣这一要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

  其二,挖掘学生生长点。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整合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学生具体的认知以及经验,毕竟学生任何新知的获取都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之上。而知识生长点是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域,更是须要重点突破的关键。以《欣赏音乐》这一课为例,笔者就《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进行导人,因为现代家庭电脑已经普及,学生对百度搜索已经很熟悉,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搜索和下载音乐”重点引导学生自行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各小组之间自发进行“兵教兵”,动作快的主动帮助动作慢的,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甄别资源、保存位置、下载的具体操作办法、播放器的介绍等方面。当然,这里与常规课堂相比,或者与教材安排相比容量很大,但是学生兴趣很高,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们最近发展区域上的,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兴奋点。这些内容相对而言虽然有一点难度,但只要学生稍微努力就能掌握,这样他们在教学中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这样围绕生长点有效组织学生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还引导学生去享受学习。

  策略三:及时整合生成资源

  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其教学效果则是不断生成的。教师要有变化意识、生成意识,要能够及时捕捉课堂中的各种变化,并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把具体生成融人到下一环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成不变,死抠教参或者教案,忽略生成资源,必然会让课堂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针对《下载图片》这一课,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以及下载图片,要求是下载“喜羊羊”,并保存在相应文件夹里。突然,有个学生大喊:“老师,他桌面全是大灰狼!”这一喊把很多学生都“喊”了过去,场面一度失控。对此,笔者完全可以要求他们各因各位,但是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继而影响到课堂高效的生成。笔者顺势引导,把这个学生的桌面切换到大背投上,接着让他来演示一下,怎样将下载的画面设置成桌面背景。这位学生很激动,等那个学生将下载的图片设置成桌面后,其他学生自然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别人也来了精神,有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种方法!”对此,笔者心里不由得感到惊喜,感觉这课越上越“活”了,于是就主动说:“那好,你来试试!”“老师,我家里电脑上有个软件,叫做‘Acdsee’,专门用来游览图片的,它有个工具菜单,可以直接把图片设置成桌面……”笔者进行高度肯定,同时又婉转地提醒学生,学校机房电脑是公共的,不是个人电脑,不能按照个人喜好修改电脑桌面,在训练中可以,不过要在下课前把桌面恢复原样。这样,笔者就把下节课中的“浏览图片”又巧妙穿插到当前教学之中。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美丽的图景一旦生成,教师须要及时把握,能够有效驾驭,并且巧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让生成也成为一种资源。”相比其他资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却是课堂生活的“活水”,正因为课堂有了更多的不可预测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想法,这些想法不仅有利于巩固与拓展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固守教案或者预设,不仅让课堂失去更多精彩,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陷入一种“停顿”状态,这是不可取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对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上面列举的,仅仅是笔者的一点实践与思考,还要进一步结合课堂实际具体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

上一篇:对“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的思考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