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中国道德教育需从“吃饭教育学”开始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3-07 阅读:( )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美两国家长在孩子吃饭一事上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觉得颇有意思。后来又发现有人讨论“吃饭教育学”。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华裔教育工作者和一个五岁孩子的父亲,我对这些讨论深有感触。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两大代表在食文化上确实存在巨大差异。中国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父母对孩子吃饭的重视无以复加。中国多数家长都尽其所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吃饱吃好。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多会追着给孩子喂饭。每年高考的时候,总有那么多家长殚精竭虑为孩子开小灶、补营养。这样的事情在美国闻所未闻。这个对比反映了中美两国家长在吃饭教育上不同的目标。美国家长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孩子吃饭,父母尽量为其提供选择,也尽量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而中国家长一般不问孩子想吃什么,因为他们自以为知道孩子应该吃什么、什么好吃。如果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在饭桌上认真吃饭,美国家长会跟孩子讲道理,但决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哄、骗或者追着孩子喂饭。

  美国家长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基础,那就是他们把孩子视为与成人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中国文化里比较缺乏这种平等观,中国家长在餐桌上以爱的名义将儿童作为人的平等权利剥夺殆尽。这种观念差异直接反映到教育过程。美国家长通过一日三餐自然地进行道德教育。他们教育孩子尊重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做事的习惯;他们强调诚实和信任。这是多么自然、有效而且不用声称是“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美国家长不大在乎孩子吃得饱不饱、好不好,但他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吃法和吃相。他们在餐桌上对孩子进行大量的行为规范训练。譬如,不许在吃东西时弄出大声,不许边咀嚼食物边说话,不许把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等等。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这样在家庭饭桌上养成了。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家长在孩子日常生活里关注这些“小事”,这些事关一个人品德教养的事情。长久以来,“一个孩子”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对孩子物质生活的过度重视。中国社会和学校中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行为养成的忽视。企业家王石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曾经在一天里面试了二十几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结果只有一个在面试结束时跟他说了句“谢谢!”。最后,王石只录用了那个会说“谢谢”的学生。这个故事说明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现在没有意识或者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没有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面对家庭教育方面的欠缺,中国学校应该认识到自己在道德教育上的责任和作为空间。我们很多学校都有食堂,为什么不从那里做起?就让我们从“吃饭教育学”开始,教育孩子怎样尊重自己和他人、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怎样注意他人的感受,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除此之外,中国的道德教育还需实现两种认识上的转变。

  第一种认识转变与回归道德教育的本源有关。回归本源意味着对以往和现在的德育政策和实践进行反思。中国从来就是德育大国,在世界上大概找不到第二个比我们更重视德育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在抓德育。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政策和纲领层出不穷,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有专门主管德育的领导,所有学校都开设专门的德育课,有专门的德育教材,大学里甚至有德育原理方向的研究生。一句话,我们对德育的重视和投入绝对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不成功呢?原因何在?这些诘问十分重要。中国德育要有所突破,恐怕首先意味着对以往很多实践的摒弃。与其忙着发明臆造德育的新理论、新方法,不如先静下心来认真梳理、审视过去的做法。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本身是不是符合道德标准?假大空的德育是否符合道德?不诚实、不真实的教育如何称得上道德教育?前不久,网上的一则图片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教育不道德”的例子。在某省的一所小学,上级领导来校视察德育工作,学校让一个班的女孩穿着裙子列队欢迎领导。当天气温在零度左右,孩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站了一两个小时。这种行为根本没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却在德育的旗帜下演绎。这实在是对德育的莫大讽刺!如果我们继续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再遑论德育就是笑话。

  第二种认识转变有关学校的整体改革。美国学校当然也有道德教育,但这里的绝大多数教育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道德教育应该自然地融于整个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中去。这是为什么美国学校一般不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的原因。这种做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就指出,道德是不可教的,道德只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即所谓道德养成。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整体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杜威认为,传统道德教育充斥着居高临下的道德灌输以及外在的行为训练。这种灌输和训练强调向下一代传递已有的道德观念,而忽视孩子们的主体存在和独立人格。在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现实的情境下,这种由上而下的“道德”灌输已经不能有效处理人们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和问题。学校必须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复杂的人生万象,培养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由探索的精神、大胆想象的热望以及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解决复杂道德問题的能力正是杜威进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落实到学校,进步主义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环境。学校整体环境的道德性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学校的结构、制度、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必须经得起道德的检验。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教育影响深远。中国学者所熟知的内尔·诺丁斯的理论就是对杜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诺丁斯一直强调在学校里创设条件、建立关系,为道德生活提供支持。她所强调的“关心”已经超越一种个人美德而上升到一种文化环境的高度。在诺丁斯看来,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就是建立和维系这样的关心关系。今日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总体来讲与杜威和诺丁斯的愿景设想还相差甚远,但是正在往这一方向努力。从上述观点来看,我觉得中国的德育改革至少必须超越课程改革,致力于学校整体环境和文化的创设。

  【于天龙,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上一篇:教材更名背后德育课程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