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处理生成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4-21 阅读:( )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孟凡英

  关键词:有效性 生成 思想生发点

  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能否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还是要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实效性上。而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则是影响课堂实效性的关键点。何谓生成?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写的:“生成教学是相对预成教学而言的,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成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教学生成,是学生最新鲜的思想动态,是最有活力的经验再现,也是来自师生互动过程中生发的新知新会及新的情感价值观,而且它远超预设。

  在一节课上都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主题和目标,当生成内容看似偏离了本节课的教育目标甚至教育主题,那么作为一名教者,要不要就新生成的内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这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困惑。而如何引导和处理生成,就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成

  品德与社会课上的生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活动生成

  活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在课堂这个有限空间实现体验、参与、借鉴、比照、探究等的主要依托。例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因学生质疑:一分钟不可能击掌140下,就可以生成了一分钟击掌活动测试。活动生成有随机性,因此需要筛选和甄别,不是每一个质疑都适合生成活动。

  2.认知、情感生成

  认知生成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感喜好,品德与社会课的认知生成和情感生成相生相伴,无法严格分开。

  二、关于品德与社会课有效引导和处理生成的探讨

  品德与社会课跟其他课程不同,没有直观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仅仅从学生外在表现获得基本的判断。人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往往会口是心非,因其容易被强势的一方影响。课堂上不可否认的是,师生的年龄差、学识差、经历差等,必然会造成师与生在课堂上的不对等。学生很容易看出老师想让大家说什么、做什么,流于形式的热闹互动在很多公开课上缕见不鲜。同样,课堂生成也容易步入“假生成”的怪圈。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建立在科学预设、合理引导基础上的生成,这也是有效处理生成的前提。那么,该怎样有效地处理生成呢?

  1.“制造”矛盾,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改变。

  学生的思想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或深或浅地写着父母、老师、同学等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的痕迹。其中不乏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有一些典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巧设辨析类情境,在生活的基础上“制造”矛盾,这种制造不能刻意,要合情合理。在学生展开辨析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得恰如其分,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发现,去建构新的思想观念。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我“制造”了这样一个矛盾:XX同学是班里的纪律监察班长,平时主要负责管理班里的纪律,学生随便说话、打闹、不认真学习,他负责给小组扣分,小组满分也负责奖励。而被扣分的小组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而是直接迁怒于XX同学,在背地里讲他坏话。时间长了,XX同学得罪了一堆人,这次选纪律监察班长,大家可能都不选他了。这时要不要民主选举了?要不要教师干与呢?

  于是,讨论非常激烈,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教师不该参与,选举是学生自己的事,XX被选掉是因为他工作方法有问题。

  观点2:教师应该适当参与,可以给老师一定限度的决定权。

  观点3:自己选,关键是老师在选举前要让大家都认识到该凭着怎样的公心去选,减少这个情况发生。

  观点4:轮流当,让大家都去享受一下监管的权力,同时也体会一下当监察班长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谁最适合,体验之后再民主选举。

  最后,这四个观点也由举手投票选出相对合理的办法。大家经过辩论,绝大多数选择了观点4。这就说明,由学生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矛盾点,并找到最有利的切入方式,让学生不自觉地经历整个思想矛盾→动摇→改变的全过程,才有利于达到认知和情感提升的效果。

  2.准确评估故事具有的思想教育价值,找准促进思想改变的生发点,选好故事,用好故事。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讲故事、听故事、看故事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故事成为生成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什么是故事呢?百度百科里说,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所见所闻,都是故事。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故事,该怎么选择,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生成、情感生成和行为改变呢?

  ⑴故事的选择

  ①用离学生年龄近的故事唤起同感。

  在教学中生成的故事,要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②用离学生生活近的故事引起共鸣。

  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的,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最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③用离学生情感近的故事激发情感。

  就像有些人的心理感受,很多人在看关于母爱的文章会感动,而有些人就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母亲只是一个熟悉的在血缘上与他们最亲的人,如此而已。所以,同样的道理,离学生感情近的故事更容易激发新的情感。

  那么,又应该怎样用好故事呢?

  ⑵故事的运用

  就一个故事,每个人的关注点和感受都不一样。认识是情感生成的前提,找到生发点则是情感升华的关键。在每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如何结合教育主题,紧扣教育目标,准确评估故事的教育价值,找准促进学生改变的思想生发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尝尝苦滋味》一课,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美国演员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成了享誉全球的名星,这个人就是史泰龙。他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他努力之后的最后成果:成为了一代巨星。去追溯他成功之前的失败经历,学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顺理成章的。但这个故事的思想教育生发点,却不仅在于激励大家在心理上勇于面对挫折,更要在行动上总结每一次失败的原因,寻找差距,并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具有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成功。抓住了这一思想转变的生发点和提升点,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引导生成,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生成的效率。

  3.调动和利用有价值经验、经历,丰富课堂内容,促进认知生成,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操。

  学生的已有思想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的教育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传导;通过学校里教师引导、学生影响;通过邻里、社区小氛围的熏陶。不管是哪一个方面的强化,都会反映在学生实际思想状态上。而学生已有的思想经验像空气中游离的颗粒,只有设置最有利于主题教育的情境,才可能把相关的“颗粒”很快地聚集起来,并经过快速地、科学地筛选,选出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经验内容,找出最能有效进行主题教育的生成点,并加以合理地利用,对于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在进行“有话大家说”这个活动板块时,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论。一个同学非常气愤地跟我告状:妈妈欠他三百块钱。原来是他不爱学习,要求妈妈:“你要让我学习也行,除非是给钱。”妈妈没办法,只得答应:只要学习,考了一百分就给一百块钱。他更是讲价高手,非得要三百(提到讲价,他的表情很得意),一提到妈妈“欠钱不给”,他很气愤。更有趣的是,有十多个同学也跟着痛斥他父母欠钱不还的“恶行”。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欠他们的压岁钱。这样的妈妈的心他们读不懂!这时就有同学出谋划策,怎么从父母那弄到钱,还有同学还分享他怎么从父母那“捞”钱的经过,表情也是眉飞色舞。

  这里面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家长在榜样示范和处理事情方面存在问题。二是学生缺少感恩之心。学生可能有撒娇的成分,可是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慢慢习惯接受爱,更有甚者理直气壮、想方设法索取爱。在这里的生成就非常具有典型的意义,在这时教者毌庸置疑,完全可以放弃预案所谓的完整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应对生成的引导:

  ⑴故事引导生成:

  推荐故事《母亲的账单》。针对最利于感恩之心的生发点提问:例如,“为什么母亲做了那么多,却不肯收孩子的一分钱?”“母亲爱他到什么程度?”

  ⑵问题引导经验再生成:推荐由上一个故事自然延伸出联系实际的问题:例如,那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事收钱吗?这是不是无私地爱呢?

  ⑶应对复杂家庭的补充式引导:

  针对留守学生群体,或是因父母忙,顾不上孩子的情况,还要对此类课堂生成做引导预案。例如,《割肉还母》的故事等。

  课堂的生成因各种不确定性让人充满期待,同时也因为不确定性而使针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引导,更富有挑战性。课堂生成,既挑战教师的应对能力,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大程度上更考验教师的责任心。只要我们立足课堂,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锤炼我们的教学基本功,一定会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一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