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综合实践活动组建团队课导学设计与策略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7-21 阅读:( )

  【摘要】“一个好汉三个帮”,因而组建一个合理的团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导学环节有“游戏导入”“组队要点”“团队组合”“团队调整”“团队分工”“团队补强”。 笔者认为针对主要导学环节可以采取以下五个策略:1. 提炼组队要点时,重生成忌灌输;2. 初建团队时,重兴趣忌细抠组队要点;3. 团队调整及分工时,重自主忌“代办”; 4. 团队补强时,重实际需要忌“形式主义”。

  【关键词】组建团队;导学分析;环节;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组建团队课是在学生确定研究主题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而主动组建一个志同道合、共同进退的学习团队的过程,它直接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开展。组建团队课的开展一般先通过分析组建团队的要点,引导学生根据组队要点合理组建及调整自己的团队,最终确立自己的团队。组建团队课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该如何开展呢?

  一、导学分析

  很多情况下综合实践团队组建课都被一笔带过,被简单地认为就是分一分小组而已,教师指定一下或者学生自己随意分组即可。学生没有考虑成立小组的原因,更没有考虑组这个团队究竟需要做什么,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家好朋友一起比较好玩而已。如此小组在后续的活动中便会矛盾重重,大家或是互相埋怨,或是脏活累活无人去做,因此笔者认为团队组建课之于综合实践课的后续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因小失大,鉴于此笔者认为组建团队课的主要导学目标和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容易形成孤僻、自我中心、不擅长合作等缺陷,而综合实践活动中团队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应该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与意识、体验共同进步。

  (二)帮助学生组建合理的团队

  在团队组建课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组建起自己的一个合作团队,但是如果是完全地放任自由,学生组建的团队往往都是好朋友成组,或者男女同学分别成组,或者一个组有十几二十个人,或者有些孩子落单,没有组可去等。因而本堂课就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对组建团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经历团队的调整,并初步组建学生认为比较合理且有战斗力的团队,当然学生在后续的活动中还是可以进行必要的微调。

  二、导学环节

  见下图。

  三、导学策略

  (一)提炼组队要点时,重生成忌灌输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直接出示某项标准或是准则让学生去遵守。因此在组队之前为了使组建的团队更具“战斗力”,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概括生成组建团队的普遍要点,但并非强加给学生。

  案例1:《纸与我们的生活》(五年级)

  教学片段1: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组建我們的合作团队,要组建一个合作团队,我们要注意:(教师直接投影出示)

  1. 4-6名合作伙伴;

  2. 男女搭配;

  3. 家住得近;

  4. 喜欢同一个主题;

  5. 性格互补;

  ……

  教学片段2:

  师:要组建一个合理的合作团队,你们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然后师生之间互相启发交流,最后得出组队要点并板书。

  案例1中的两个教学片段,虽然最终得到的结果看似一样,但所经历的过程却是大相径庭。片段1得到结果的方式虽然快捷方便,但是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成了教学结果的收纳容器,教师任意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塞给学生。其看似省事,实则把学生的自主性束缚了。

  而片段2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过往的经验中去搜寻组队要点,必要时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这表面上看似乎出力不讨好,但是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而言,让学生经历了“搜寻经验—探讨思考—建模—得出结论”这一必备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再者纵观两个教学片段,片段1是老师强制灌输,学生未必理解教师的意图,学生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有偏差甚至抵触。而片段2出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不需过多解释,学生很容易就会在接下来的组队过程中注意到这些要点。因此,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事情,哪怕不是那么理想,也要尽量放手让他们去做,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适时给予引导就够了,切勿为了方便而直接灌输结果。

  (二)初建团队时,重兴趣忌细抠组队要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标志,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的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

  案例2:《纸与我们的生活》(五年级)

  在前面得出组队要点之后。

  教学片段1:

  教师让学生严格根据之前提出的多条组队要点进行组队,并对不符合组队要求的小队强行进行干涉,最终快速地组建了人数基本都为6人的合作小队。

  教学片段2:

  教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喜欢哪一个主题进行初步组队。

  笔者听过不少如片段1中处理的课,教师急于成立所谓的“标准小组”,好让接下来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便细抠组队要点,而殊不知在这样大刀阔斧的“修剪”之下,还有多少学生是带着激情与兴趣继续往下学的呢?组队标准虽然重要,但它却不是组队的全部。若学生在此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后续的活动又如何有效地开展呢?难道要逼着他们学习吗?这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吗?

  组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笔者认为组队的最大要素是兴趣相投,只有拥有共同的兴趣,大家才能携手共同去面对困难与挑战。片断2的教学中教师正是先根据学生的共同爱好来进行组队,不管出现什么状况,可能一组人数会很多,可能一组只有一个人,但是这都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后续的引导与探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取舍,给学生一个最后决定的权利。因而在初建团队时,一定要兴趣为上。

  (三)团队调整及分工时,重自主忌“代办”

  团队的调整与分工是这个团队是否具有“战斗力”的重要環节,在这里需要学生对先前按兴趣所初步组建的团队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按需要进行必要分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定位在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那又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呢?例如:

  案例3:《纸与我们的生活》(五年级)

  对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组织一个组长竞聘会,竞聘要求:

  (1)当你遇到本组报名人数过多时,你会怎么处理?

  (2)如果你的组员都是男生或者都是女生,你该怎么处理?

  (3)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你会如何带领组员开展活动?

  案例4:《纸与我们的生活》(五年级)

  师:确定了组长并调整好了自己的团队之后,我们还要对自己的团队进行分工,根据你们的主题,你觉得应该设置哪些工种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明白各个工种的作用,还知道了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工种。

  从案例3和案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把更多的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在团队调整阶段若是教师代劳,或许只需要1分钟的时间,可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是服从,是配合,调整团队成了老师的事情,越俎代庖,学生成了自主的“傀儡”。而案例3的操作方式或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学生从中经历了调整团队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调整团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体验,或许他们的调整并不是那么完美,但这是他们一步步迈向自主所必需经历的过程。同样案例4团队分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代为分工,直接出示分工项目,甚至可以直接根据学生能力给予分工,虽然简单快捷,但是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与判断的机会。而案例4却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按需设置分工,按特点进行分工的过程,既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同时也是团队协作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四)补强团队时,重实际需要忌“形式主义”

  小学生毕竟受年龄及基础知识的限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困难重重,甚至会遇到他们现阶段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团队做适当的补强,可以根据自己主题的需要去邀请指导老师,并不是非要学校的老师。有的学生只局限于自己的任课老师,这样的后果便是:1. 多个团队邀请同一个指导老师,老师没有时间给予一一指导,最后不了了之;2. 学生的需求与老师的专长不对口,学生遇到的困难同样也是老师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也不了了之。这样就使补强团队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形式,不起实际的作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提前给予引导,如:“这里的指导老师,一定是我们学校里的老师吗?”短短的一个问句,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让学生知道,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邀请我们的指导老师,可以是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也可以是农民伯伯,工人叔叔,凡是能够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提供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导老师,而且根据主题的需要并不是只能有一位指导老师。总而言之,从实际出发,根据主题及组员的特点去确定该邀请怎样的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任善亮,周达章.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M]. 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2008:8.

  [3]吴筱泉. 要素与内涵[M]. 宁波出版社,2013:11.

  [4]盛群力,郑淑贞. 合作学习设计[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5]伊红.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

上一篇:看见:一种可以将错误赋“活”的力量

下一篇:本道阅读,构建蓬勃向上的阅读生态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