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循序善诱,把握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8-14 阅读:( )

  黄奕莲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福建 永安 366000

  关键词:心理距离、年龄、时代隔阂、性别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努力的结果,但是否都符合学生的口味呢?许多学生一到课堂就“掉线”、“关机”,与老师不在一个频道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其中一个因素。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着陆点,但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年龄、接受水平、审美体验等心理层面的因素,卡耐基曾说过“只谈论自己的需求,是多么华而不实、荒唐可笑的事情。毫无疑问,人们只关心自己的需求,而别人也不会对其感兴趣,毕竟所有人都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教师讲解文本,消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消减年龄引发的差距

  文本是个性化的产品,而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必须要考虑到文本特点。鲁迅的文章桀骜难懂,由于斗争需要,他的战斗檄文篇篇都有现实针对性,犀利的文笔、高深技巧让学生望而生畏。各个省份的教学编写有很大争议,甚至有人提出将鲁迅文章请出教材。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篇篇都是精品,编者只是因为考虑到它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太大了而想忍痛割爱。但是有一篇文章却是让历代学子难以忘怀,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从时间上说已有百年之遥,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清末的儿童和新世纪的儿童,都是儿童,这篇文章写出了儿童的顽皮天性,写出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喜爱,“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如数家珍,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听着天籁之音,探究神秘的大自然,蜈蚣、斑蝥,找寻吃了能成仙的像人形的何首乌根,百草园里春有虫鸣,冬能捕鸟,乐趣无穷,无拘无束,这是孩子的乐园。不用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回忆之门已经打开,在学前的那一段快乐时光真可谓是昨日重现。而在三味书屋则是自由的结束,但儿童的天性仍然不失,偷偷跑出去玩,在课上描摹图画。这些经历不就是如今被圈在课堂的学生的写照吗?引起学生的共鸣,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近了。 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兼顾人文性,就是紧紧抓住具体的人,瞄准人的年龄和经历特点,学生的情感和记忆就会被激活,就不愁没有话可说了,课堂也就不愁不活跃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如此合适,我们的学生也不能老是活在快乐的童年时代,留恋昨天、享受今天也要展望明天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个性化的散文。学生爱读小说,要从中品出散文之美,教师必须要下功夫。首先我在导入时先提问:“秋即将来临,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大多会谈到“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澄澄稻田、满满丰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寻找“秋”,眼里都是果实的喜悦,都是暖色调的秋。接着我问 “郁达夫眼里的秋”有什么不同,结果他们发现郁达夫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碧绿、蓝、白、紫黑”,文本中的秋是冷色调的。为什么同样是秋,学生与作者感受不同呢? 孙绍振教授解密:“除了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读者的经验和历史距离以外,还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距离。”这里就涉及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年龄距离的问题。我们的学生阅历较浅,少年心中装的都是鲜艳的颜色。同时和文人的审美价值也有很大影响。“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来的。”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心为愁,郁达夫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凉的美。再者,中年郁达夫是一个比较消极颓废的个性作家,“三岁丧父,中年丧子,妻离子散,母被炸死,兄亦死于日伪屠刀”。郁达夫之所以会选取秋枣,是因为那里有他的长子龙儿的记忆,有龙儿的笑声。所以表面上那是丰收,是喜悦,但是那里藏着父子情缘。但这段情缘是短暂的,龙儿才五岁就夭折了。郁达夫由于生活的奔波辗转,最终只能看见稚子的墓碑。那是人生多大的遗憾和伤痛呀。坠枣的声音在他人看来是丰收,但是对于郁达夫来说又是一次又次一痛苦的心灵敲打。这在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中>)有提到。

  都是写秋,但郁达夫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悲凉的暮秋。满含自己的人生、阅历、性格。作者虽苦,但是居然是以一种舔舐伤口含血带泪的形象在品味着这种秋的悲凉美。学生品不透,而“少年之秋”与“中年之秋”强烈的对比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这世纪名篇的密码。

  二、消减时代隔阂引发的差距

  《诗经·氓》是一个首怨妇诗,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与学生形成的不单是时间的距离,更是经验的鸿沟。但是,只要耐心,是可以找到切入点的。同学们都在谴责氓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幕婚姻悲剧,但是,责任都在氓的身上吗?难道“采桑女”没有一点责任吗?于是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本,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发现,在恋爱之始就暗示了男子脾气暴躁、家暴苗头,只是当时采桑女被爱情冲昏头脑,私定终身,毁了一生。如今高中生中早恋现象比比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早恋角度入手,引发了学生对于恋爱的慎重思考。

  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往往在红毯这头就戛然而止了。那是因为一切都要回到现实层面,采桑女的无悔付出是否值得,蓬头垢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性在家庭中一味的付出,把自己圈在家中,拉开了夫妻之间的距离,就像比翼鸟的两个单翅失去平衡时会使双方陷入漩涡之中,酿出婚姻的苦果。这是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婚姻观酿造的婚姻悲剧。现如今的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就引人深思。我还联系了现实生活中拜金女马诺的哲学:“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拜金哲学和婚姻观。

  这都是学生的将来,如果不适时引导,他们的一颗水晶玻璃心会在将来的旅途中不堪一击。谁会对自己的将来不感兴趣,对自己的终身大事不感兴趣呢?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必须要找到切入点,消减时代与经验的隔阂,结合现实生活和热点来探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能解惑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消减性别引发的差距

  由于性别的原因,学生对某些文本也有偏爱,在高中必读书目男生爱看《三国》,喜欢《水浒》中男子汉的豪气,说起兵器如数家珍;而女生爱《红楼》,欣赏红楼女子的温婉,论起辞赋爱不释手。课堂上谈到贾宝玉的座右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男生们听了倍感愤怒,认为是对男生的严重歧视。认为这个脂粉堆中的娘娘腔行为怪异,这是对贾宝玉的误解。其实,这恰恰体现了他的反封建思想。在这里用孙绍振老师的还原比较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一种起码的讲究,就是科学的抽象能力,从操作来说,就是提高可比性,把本来不可比的,提高层次,成为可比的。最基本的就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抽象能力。”在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的女性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三国》中貂蝉是红颜祸水,孙尚香是女汉子,政治的牺牲品;《水浒传》中潘金莲是奸邪之徒。《西游记》女妖祸害人、耽误修行的。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正眼看待女性。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女性是弱者,毫无地位,甚至在战争时代还被当做食物。能发现女性美贾宝玉是第一人。同时他与那种将女性当作玩物、宠物的封建士大夫又大有不同,他以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态度尊重她们,欣赏她们。通过还原比较我纠正了男同学们对贾宝玉的狭隘误解,女同学对贾宝玉的浅层理解。一个完整成熟的灵魂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性别心理特征。

  诚然,拉近心理距离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但也不能一味屈就附和学生。距离要恰倒好处,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之思;“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顾全大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乐观旷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从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铮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热爱生命;“大智若愚,大刚若柔”的执著不悔;“与世无争,甘守林泉”的独善其身,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用生命书写出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的脊梁。虽还有一定的时空距离,但是我们的学子要将它们树立成精神丰碑,根植于灵魂深处。

  总而言之,语文教材文本包罗万象,而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个体差异,人生经验也有限,教师如果要想搭起文本与学生这座桥梁,就要紧密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成长需要,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热点焦点,找到契合点来组织教学,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思想的交锋处。这是作为思想桥梁搭建者——老师的真正使命。

  参考文献:

  [1] 朱少山. 枣树中的“父子情” [M]. 《现代语文》2006年第07期

  [2] 程美琴. 创造语文课堂教学陌生感[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e9c8a72bf524ccbff021845b.html?from=search

  [3]《感悟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中大网校论文网 http://www.wangxiao.cn/lunwen/67651454649.html发表时间:2013年5月31日18:51:44

  [4] 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物理复习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策略

下一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