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诗意课堂读出来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8-27 阅读:( )

  张燕芳

  【摘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写的。诗篇虽短小,但对偶工整,巧合天成,意境浑厚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关键词】感知;品味;诵读

  学会本课的生字“楼”“雀”“依”“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使学生喜爱读古诗。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风光,初步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激励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通过联想,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怀。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课堂应以诵读为主,分层次,分阶段诵读。”本课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领会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诗人情怀。“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的诗意课堂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传递着!

  【设计思路】

  一、初读感知,读出文字,语言美

  介绍析题,激起学生初读古诗的欲望,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去认读古诗的一字一词一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二、细读品味,读出画面,意境美

  细读古诗,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欣赏,边读边思考,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诗情画意地读古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情操上的陶冶。

  三、诵读欣赏,读出节奏,韵律美

  诵读古诗,初步感觉古诗的朗读节奏、押韵和对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欣赏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读出文字,语言美

  (一)激趣导入,吸引学生初读古诗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这首诗短短只有20个字,但这20个字却很神奇,它仿佛能将读诗的人带回到几百年前的唐朝,跟诗人一道登上山西黄河边的鹳雀楼,想不想来读一读?快打开书大声地读一读。

  学生打开课本,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二)介紹析题,引导学生学生字

  1.看图学习生字“楼”。

  你们看,这就是历史上的“鹳雀楼”。出示词卡“楼”,指名读。这个字是生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记住这个字吗?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字送回田字格家里面。师板书,生书空。

  2.介绍学习生字“雀”。

  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一只鸟雀停在阁楼上休息,出示词卡“雀”,并指名读。“雀”一般指小尾巴的鸟,你看上面是一个“小”字,下面的这个“隹”就是鸟的尾巴的意思。“小” “隹”合成“雀”字,让我们来写一写。师板书,生书空,写时提醒“竖钩”→ “竖”的变化。

  3.析题读题。

  这只鸟的名字叫“鹳”,于是这座楼就有了这好听的名字“鹳雀楼”,鹳雀楼高高地屹立在黄河岸边的悬崖上(指图),想要上去,还得“登”,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这个“登”字。指名读题,注意停顿。(登/鹳雀楼)

  (三)结构分析,整体感知全诗

  1.指名读诗。

  2.整体感知:这首诗共四行,每行五个字,每两行是一大句。第一大句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谁来读?板书“看”。第二大句是诗人登上鹳雀楼想到的,谁来读?板书“想”。整首诗就是写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谁连起来读?

  (设计意图:本设计遵循踏踏实实学古诗的原则,关注生字新词的出现,让每一个字的出现都有意义,不为识字而识字,将生字教学落在阅读课堂的实处。注重学生对诗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诗篇的形式和内容有具体的了解。)

  二、 细读品味,读出画面,意境美

  过渡:听着同学们流利动听的朗读,我的眼睛里分明好像看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画卷里有山有水,风光无限。你们有没有也从诗中读出画面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一)品读第一句

  1.再读古诗。

  2.想象画面,说一说:你读古诗看到的画面中有什么?(太阳、高山、黄河、大海……)

  “白日依山尽”根据学生所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群山”,用教具纸画的“太阳”演示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体会“依”与“尽”的意思,感受动态美。并指导做动作感情朗读该句,读出不舍与依恋。

  “黄河入海流”多媒体演示黄河入海口波涛滚滚的磅礴气势。学生说一说看到黄河之水滚滚而来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该句,读出气势。

  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3.小结:这就是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眼前看到的景象,他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指名感情朗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或想象绘画,或视听感染,借助理解“依”“尽”“入”的意思,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生动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情感,与诗人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激情朗读。)

  (二)品读第二句

  过渡:如此壮观的景色是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不登上鹳雀楼,看得到吧?正是因为这样,诗人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广为流传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指名朗读该句。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先介绍“欲”“穷”“目”的意思,(课前可布置查字典预习)再整句话连起来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3.指导感情朗读该句。

  (三)意境描述,走进古诗

  这首诗,短短20个字,就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想,美妙绝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这悠扬的音乐,轻轻走进这诗一般的世界。(学生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

  师深情描述: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地获取成就。

  (四)配乐朗诵,表现古诗

  指名学生在悠扬的古乐中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醉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步入诗情画意的殿堂。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动情之时,借助音乐形象烘托,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诵读欣赏,读出节奏,韵律美

  过渡:听大家读诗,真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听音乐一样,有节奏,有旋律。我们再来试试看。

  1.整体体会读。

  读出节奏和重音的规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导个别读。

  (设计意图: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四、学习生字

  1.重点指导书写“入”。

  在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觉得很有趣。

  2.描红自学生字“依”“欲”“穷”“目”“更”。

  五、课堂结语

  今天我们读的这首古诗很多人都爱读,特别是最后两行,人们不仅在登高望远的时候喜欢吟诵它,而且还在做事、学习的时候经常用它来激勵自己或启发他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积极向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你们也可以把这句话写下来送给别人。

  六、板书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看:白日 / 依山尽,

  黄河 / 入海流。

  想:欲穷 / 千里目,

  更上 / 一层楼。

上一篇:《跟着唐僧去西游》课堂实录与评析

下一篇:挖掘书法教育功能 提高聋生综合素质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