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0-30 阅读:( )

  嵇辉 张淑满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徐州 221000)

  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桃园路6号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A

  项目来源: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课题“男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支持性环境研究”(课题编号:2017JG0214)

  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男幼师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社会信息、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都日益多元化,男幼师生出现非社会性行为的风险性增加,而非社会性行为较多的男幼儿园教师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如何让男幼师生在职前教育中减少非社会行为,促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内涵

  非社会性行为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消极的、有害的行为表现。男幼师生在家庭、校园和实习机构里,都可能出现一些非社会性行为,是其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各种情境下的活动中,有的男幼师生会对集体活动很排斥,不愿意团队合作,或者性格孤僻,或者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共情能力差,或者经常骂人说脏话,或者焦虑程度重,或者有抑郁倾向,或者不守秩序,或者在实习机构活动室抽烟,甚至出现酗酒、打架、伤人等行为,这些非社会行为不仅对男幼师生自身的人格塑造形成障碍,同时也妨碍了他们成为合格的男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化成长。主要原因有:

  (一)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极少数男幼师生的脑功能失调或者心理其他方面的障碍导致其行为不受有效控制,会导致非社会性行为问题,甚至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但是,并不是脑功能失调都会产生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有些男幼师生的气质特点会更容易产生一些非社会性行为,例如胆汁质的人可能倾向于产生急躁、暴力等行为,抑郁质的同学可能倾向于产生自私冷漠等行为,这些都是遗传素质和生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生理方面的病因被发现,例如,忧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问题。

  此外,严重的营养缺乏也可能导致非社会性行为。例如,维生素的严重缺乏会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其他病理因素,如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情绪与行为障碍。

  (二)环境因素

  1.不良家庭环境形成的负面因素诱发非社会性行为

  家庭是对男幼师生产生非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生性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他们的表现时刻带有家庭原生性的特点。从家庭的教养方式来看,来自这个方面的因素也会对男幼师生的非社会性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产生负面因素,来影响男幼师生的社会性发展。例如,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合理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过度的限制和束缚,容易诱发男幼师生的非社会性行为;有的男幼师生处于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中,他的不合理要求和行为缺乏制止和引导,就容易发生自私等非社会性行为;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也可能造成男幼师生的非社会性行为,因为家长对男幼师生社会交往、游戏生活、行为表现等问题采取忽视的态度,也会导致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发生。另外,如果家庭长期不和、纷争不断、成员关系时刻紧张,男幼师生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较难形成积极的社会性品质。

  2.幼师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不足诱发非社会性行为

  幼师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都会对男幼师生的行为产生影响。物质环境的许多方面,如校舍的物资配备、各种空间的安排、实训材料的投放及其营造的氛围等,会影响男幼师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影响社会性的发展。如果校园提供的物质环境拥挤、物资贫乏,男幼师生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破坏性和侵犯性行为特点。

  精神环境中的同伴交往的质量、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教师对待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同伴间的相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是男幼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男幼师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相互影响,男幼师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他所处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如果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经常被同伴排斥在群体之外,男幼师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通过非社会性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非社会性行为的态度影响着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产生。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干预指导男幼师生出现的非社会性行为,或者随便处理,有可能会形成破窗效应,诱发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

  (三)社会传媒的不良因素诱发非社会性行为

  模仿社会传媒的各种角色行为是男幼师生发生非社会性行为中的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社会环境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男幼师生的情绪与行为的发展。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体给男幼师生带来了多元化的影响,如果男幼师生接触不加过滤的媒体环境,大众传媒中一些不利于男幼师生成长的内容,例如,有的男幼师生长时间沉迷网游、手机游戏,会厌倦人际交往,表现冷漠,有的男幼师生崇拜社会传媒中的暴力影响角色,会简单粗暴的处理身边的人际社会问题,表现暴力及抽烟、酗酒、骂人、说脏话等相关行为,诱发了攻击性和自卑等非社会性行为。

  三、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减少家庭环境的非社会性诱因

  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最理想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可以产生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减少非社会性行为。所以,需要帮助男幼师生的父母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等分非正常的教养方式,尊重男幼师生的人格,平等对待男幼师生,耐心地与男幼师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把男幼师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男幼师生的意见,加强与心灵上的沟通,尊重男幼师生自己的想法,给男幼师生一个宽松自由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做自己想做的,同时,父母又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既不能不加控制的溺爱,也不能放任的忽视或者生硬的专制方式培养他们,从家庭环境因素方面减低原生性的非社会性行为发生的诱因,减少了非社会性行为发生的几率。

  (二)创设良好的幼师校园环境,减少幼师校园环境的非社会性诱因

  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因此,在物质环境方面,要给男幼师生提供较为宽敞的学习生活自由空间,各种实训实习材料数量充足,配置要合理有序,尽量减少男幼师生因为物质诱因产生非社会性行为的发生。在精神环境方面,从师生关系方面看,教师是男幼师生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自身能否正确地对待男幼师生,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男幼师生社会性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本着自由、平等、尊重、爱护的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男幼师生的人格尊严,细致周到的关爱男幼师生,那么男幼师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心理接近感,帮助男幼师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心理环境,男幼师生往往会将这种情感通过亲社会性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同伴关系方面来看,学校各种组织机构要积极引导男幼师生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同伴交往,建立健康的同学同伴友谊关系,形成良好的同伴人际支持体系,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精神安全感,从而减少男幼师生产生非社会性行为的诱发因素。

  (三)甄选社会传媒内容,减少大众传媒的非社会性诱因

  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对男幼师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和家长需要帮助男幼师生做好甄别和筛选大众传媒的工作。家长和教师的工作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尽量的把不适合男幼师生的大众传媒的内容隔离,让功利性的、暴力的、的传媒资源远离男幼师生,把有教育意义的、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和专业化成才的资源的影响放大,及时对较难理解或产生误解误导的内容加以引导。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社团活动、职业竞赛、专栏报告、影视作品、网络传媒、学习平台、慕课、社交群网指导等多种形式,指导男幼师生从被动到主动的甄选社会传媒的资源内容,选择有利于亲社会行为、职业化发展、专业化成长的资源,从他律到自律的自觉抵制不良的大众传媒信息,降低接触率,鼓励正面的社会性行为,降低非社会性行为诱因。

  (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校园和家庭都是培养男幼师生亲社会行为,克服非社会性行为的重要领地。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减少非社会性行为,但是,还需要家庭的合作,防止“1+1=0”的现象出现,极少数男幼师在校园经过培养社会表现良好,回到家里又出现相同的非社会行为的情况。要实现一致的行为效果,这就需要家庭与校园的共同合作,实现“家校教育一体化”。学校既要培养男幼师生的行为,也需要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才能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效果。学校机构和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进家庭、开学和期末家长会、家长学校与讲座、与家长的个别交谈,网络家长交流平台、家长群、教师微博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家校共育的意义,指导家长逐步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男幼师生的职业化发展。

上一篇:试论翻转课堂在中职数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提升文学素养,促进有效写作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