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浅析高校奖学金异化的原因及危害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2-15 阅读:( )

  吉利1 姚凯丽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1 安阳学院财会学院2

  [关键词] 奖学金;异化;原因;危害

  一、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奖学金的分类及设立目的

  奖学金作为我国高校管理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导向以及整个校风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奖学金的分类按奖学金的授予性质来分,可分为学业类奖学金(一般包括国家奖学金、综合素质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助学类奖学金(一般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专项类奖学金(一般包括单向奖学金、校友及社会团体等设立的奖学金)等。若按学位的不同层级来分可分为专科生奖学金、本科生奖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1]受篇幅所限,以下论述均以本科阶段的奖学金评定为例。各高校根据自身的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总额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粗略概括,奖学金大概可分为奖优型和资助型两类。高校设立类型多样的奖学金,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不仅在学业上打下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在活动中拓展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其次奖学金的设立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在读学生中不乏家庭条件一般,更或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类奖学金的设立无疑为寒门学子的顺利求学之路提供了支撑,使得其能够享受与大多数学生相同的受教育机会。由此可见,高校借助对奖学金制度的调控,似乎可以达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打造优良学风的积极作用。

  (二)奖学金的评定机制

  各高校的奖学金评定机制可谓千差万别,然窥其本质依然有章可循。首先,就奖优型奖学金而言,评定标准包括四大类,即思想道德素养类、学业成绩类、体能测试类和活动竞赛类。其中学业成绩类所占比重最大,达百分之六十。评定标准可谓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项评定指标却被简单地量化。学业成绩类即是学生的各科考试分数,体能测试类则是学生参加国家规定的各项体育测试后所获得的相应分数。思想道德素养类的评定则是给予每位学生一个基础分,违规违纪减去一定的往往包含其中。奖学金的最终评选则是学生在此四类中所取分数,获得优秀表彰的荣誉则加相应的分数。而活动竞赛类则将学校及学院开展的各类活动,按活动规模、难易程度或是获奖级别设置为相对应的分数值。学生在校的组织任职得的分数总和,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换算累加得出一个分值。每位学生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按照所分配的奖学金名额,奖给对应名次的学生。其次就资助型奖学金的评定而言,一是需要家庭经济困难的相关证明,加盖村镇县三级政府部门的公章即可。二是将学生是否申请助学助学贷款为作为参考之一。三是学生所在班级的负责人,辅导员或班主任,结合学生个人陈述进行综合判断,依据班级贫困生名额,选定班级贫困生。

  二、高校奖学金异化的原因及表现

  (一)奖学金异化的原因

  1、奖学金是名与利的变体

  奖学金以金钱作为奖品,获得奖学金无疑是获得了一笔金钱上的奖励。高校奖学金种类繁多,由此也间接说明奖学金的资金规模庞大。单笔奖学金可能因资金来源或是授予性质不同在奖励金额上有所差异,但奖学金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形成马太效应,即多者更多,少者更少,学生同时获得多笔奖学金并非稀有之事。角逐各类奖学金必然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其次,奖学金不仅意味着金钱,与之伴随的还有熠熠生辉的荣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往往被各高校公示在学校或学院网站,抑或是以简报形式张贴于学校宣传栏。此外,奖学金还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简历中都有一项在校获奖情况说明。对于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而言,也常常更容易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从而增加其求职成功的砝码。由此观之,奖学金实乃名利的变体。

  2、人有趋利的本性和物质欲望

  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等生物,与动物有异。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人的本性中存有动物性的一面,即人的自然属性。“受肉体组织的制约,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物质的需求和“利己”、“趋利”的本能,并将之作为其存在的首要前提。”[2]也就是说人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来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对于能给人带来利益的物质,人也有据为己有的本能倾向。奖学金以金钱作为奖品,可以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多种基本需求。与奖学金作为名利的变体,毫无疑问会驱动人性中的利己本能,使得人人争之而后快。人是具有欲望的生物,欲望会唆使人获取比自身需求更多的物质,而现今社会物质生产极为发达,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新换代的产品,无时不在刺激着人类的欲望。大学生这个群体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必然会被外界的灯红酒绿所吸引,卷入物欲的横流之中。对其而言,金钱本身是一种欲望,同时也是满足其他欲望的手段。

  3、应试教育体制下催生出残酷的丛林法则

  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提上日程,但在现实教育中依旧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应试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以分数论英雄,不仅重视分数,也暗含着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其一,一个学生优秀与否,衡量其的唯一标准便是分数。分数高则意味着优秀,不仅是学习成绩的优秀,也指有着较好的道德修养。其二,分数是学生能否顺利进阶下一个受教育阶段的依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此单一化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均聚焦于争夺高分数上。这不仅使学生无暇顾及道德品质的养成,同时也使战胜他人的竞争逻辑充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正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将分数视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并将他人视为自己欲除之而后快的竞争对手,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形成的固有思维逻辑。而这样的竞争逻辑幻化为一种潜意识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这势必会激起学生潜意识中的竞争逻辑,为了战胜他人想方设法获取高分数,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从而实现由分到钱的转化。

  奖学金可谓一道名与利的“饕鬄盛宴”,在人本性的驱使下,加之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竞争逻辑,以奖优助贫,培养德才兼备者的奖学金逐渐发生异化,成为学生追名逐利的“练习场”。

  (二)奖学金异化的表现

  1、分数成为学生的唯一追求。奖学金的评选是以量化后的分数为主要依据,为了获得奖学金,学生只需按照评定标准中的规定追逐参评项以及加分项即可,由此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成绩。大学的学习氛围相比中学而言较为松懈,大多数同学并不会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为了在考试时能取得高分数,考前突击,背重点,刷题是学生学习的常态。考场打小抄、作弊也是常有之事。更有甚者,通过与命题老师搞好关系的方式,提前拿到考试原题或者考试范围等。在体育测试的考试中,则频繁出现替考等现象。如此一来,考试获得的高分数并不能作为学生能力的直接表征,更不能作为学生优秀的参考依据。其二,对于奖学金评定标准中的加分项,学生往往呈现趋之若鹜之势。学生有选择的参加各种活动,并非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及锻炼能力的需要,而是因为有分可图。比如,各高校将在班级、学院或校级部门担任学生干部设为加分项,直接导致了各职位竞选场面的火爆。同时也使“官本位”的思想在学生之间不胫而走。此外,部分高校还将讲座分为加分类与非加分类两类。在奖学金的导向作用下,加分类的讲座呈人满为患之势,而不加分类的门庭稀落。奖学金设立的初衷是激励学生在学习及各种活动中积极投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学生的一切行动以加分为准则,忽略甚至放弃寻找自身兴趣爱好,导致教育愈加功利化。

  2、弄虚作假,只为获得奖学金。资助类奖学金的评选往往是依据申请材料和个人自我陈述进行遴选确认的。对于相关申请条件,大多数学生入学之前早已了然于胸。其一,被“利用”的助学贷款。为了增加申请到助学类奖学金的成功率,学生往往会先选择申请助学贷款。如今在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中,已不仅仅是在缴纳学费上的确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滋生出了一批批投机取巧者。第二,比比谁更穷。在所出具的家庭经济条件情况的证明中,很难反应出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除相关证明材料,各高校认定贫困生会将学生自己对家庭经济情况的陈述作为参考依据。而学生为了拿到资助类奖学金往往会将家庭负担夸大。比如夸大父母潜在的疾病,将家庭年收入说小。资助类奖学金以帮贫为目的,但在现实评选中,因部分人的投机行为,奖学金常常被一些家庭并不算贫困的学生所瓜分掉,大大削弱了奖学金的帮扶力度。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达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诱导行为,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从而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异化的奖学金不仅与奖学金的本质相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涨了不正之风。

  三、高校奖学金异化的危害

  (一)催生唯利是图的行为逻辑

  奖学金作为现代高校运行与管理体制中一项重要制度,本应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生机。在奖学金的激励作用下,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洋溢着积极向上气息的伊甸园。然而,异化的奖学金好比一颗“毒瘤”,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恶化为一个个功利性的“癌细胞”,侵蚀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奖学金本应是学生乐善好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获得的附加奖励品。但现实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奖学金沦为学习的目的,学生为了拿奖学金才参加相应的活动,对于无益于评奖的活动则置若罔闻。“一切跟着利益走,被利益牵着鼻子走”,不仅放弃了寻找自身价值的可能性,同时也陷入了唯利是图的行为逻辑中。最终教育培养出的不是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人,相反是千篇一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善于为己某私利,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损人以利己。“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4]

  (二)疏远了人心之间的距离

  为了获得更高更多的奖学金,学生必须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通过竞争, 教育过程排斥了学生之间心灵联结的可能,放逐了仁慈,将学生区分为胜者和败者,将他们隔离开来。”[5]欲求的奖学金越多,也就意味着需要战胜的竞争对手越多。而根据我国现有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奖学金的评选一般是按照班级或专业为单位进行评选。如此一来,构成竞争对手关系的彼此往往是朝夕相处的同学,甚至是舍友。当竞争关系在友谊中崭露头角,友谊便沦为了名存实亡的牺牲品。同学之间的相处不再是彼此真诚的袒露心扉,与之替代的是,对与自身关系最为紧密的同学予以戒备、势利、利用甚至是算计。被利益遮蔽了双眼的人,背离了人性真善美的美好期待。

  (三)威胁到教育的公平公正

  奖学金的异化导致的最为严重的道德后果是威胁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根据现行的奖学金评定制度,最终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未必都是品学兼优的真正优秀之人。如此结果带来的恶劣影响,首先是有可能使真正踏实好学之人“难敌”投机取巧者,不能得到属于其的应有奖励。这无疑会对学生本人及周围的同学造成价值观上的冲击,即认为教育竟是如此的无公平公正可言。其次,投机取巧者并非依靠自身真正的优秀实力反而获得了奖学金,并且连拿多笔,与之伴随的还有其他优秀表彰。这不仅是对投机者种种不道德行为的肯定,而且是对价值观尚在形成期的大学生的错误导向。间接传递出非正义者往往比正义者好且获利更多。学生在自身正义的遭遇中与他人非正义行为获利的对比中,会渐渐导向非正义的一方。奖学金的异化不仅是对教育公平公正的践踏,助涨不正之风,也使得教育的育人价值大打折扣。

  高校奖学金的异化不仅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积极重视奖学金在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敢于正视奖学金异化引发的问题,是奖学金制度有效发挥其作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桂勇,柳洋.中美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制度的比较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0-145.

  [2]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2011(2):41-45.

  [3]潘玉驹,嵇小怡.高校学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2(1):52-53.

  [4]钱理群.北大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N].中国青年报,2012-05-3(3).

  [5]高德胜.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4-23.

  作者简介:吉利(1993年5月),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姚凯丽(1989年4月),女,安阳学院财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上一篇: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之特征研究

下一篇:师范生应提高汉语文朗读素养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