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讨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7-27 阅读:( )

  赵宝云1、计方2、王丽萍1

  (1.重庆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科技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为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在校企协同创新的体系下,探讨了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模式,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世界之最,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下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刻苦学习精神,在世界上富有盛名。但创新能量不足,实践能力不强,这些影响国家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潜能方面的差距,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教育部推动下,由重庆科技学院等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3年6月28日在天津成立,该联盟将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联盟围绕学术研究与交流,共同研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高校推进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育人的过程,如何依托校企协同创新,面向社会需求,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真正造就一批学术英才和创新高手,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探索的一个全新领域和课题。

  土工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专业,具有极强的工程实践性,在上述背景下,土木工程学生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急切需要协同校外企业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科技学院通过十多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认真学习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的基础上,探索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2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校1984年开设土木工程专科专业,2004开始本科生培养,学校坚持以“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为办学宗旨,确立了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2008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校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起点低,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土木工程系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创新性不足;学生课外实践少,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些均为我校培养适应新时期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现状

  “2011计划”围绕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汇聚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优势的学科和平台、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条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体现人才是核心、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的建设思路,提升高校综合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2011计划”,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如由重庆大学牵头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以“3+1”面向本科教育的汽车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以“3+1+2”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汽车领域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以5年制面向国际的汽车领域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校企协同的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等组成。

  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011计划”,重庆科技学院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等方面入手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有7个国有地勘单位,直属企业有5个,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重庆市境外矿权交易中心)、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城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初步的协同创新协议,协同申报的“山区工程灾害安全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已获得学校初步资助。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协调创新能力方面与协调企业进行了共同探讨。在人才培养方面已达成“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本科全日制教学计划,在掌握了扎实、宽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最后一学年的假期和课余时间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在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已达成“2.5+0.5”模式,即每3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锻炼。

  4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探索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向高端应用技术技能型方向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包括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是培养出合格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围绕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拟探索:

  4.1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校内外导师制“3+1”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国家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性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公民财产、人生安全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重庆科技学院在巩固现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以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创新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服务企业为核心任务,及时了解企业现状,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积极主动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协同提出土木工程“3+1”的校内外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该模式中的3为理论教学,主要在重庆科技学院进行,其中由校外协同企业导师上课的课程教学,学时数约占本门课程的1/3;模式中的1主要为校外协同企业实践教学,共有4学年,40周学时数。

  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分时段先后进入协同企业完成工程实践教育内容。通过工程实践认识、仪器操作、构造物设计和参与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使学生掌握山区工程灾害安全防控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的一般流程和方法。40周企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认识实践(3周)、测量实践(4周)、工程地质实践(周)、各类课程及工程设计(9周)、综合生产实践(22周,企业生产实践4周和毕业设计18周)。

  4.2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2.5+0.5”模式研究

  人才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外,还应包括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提升培养,这是因为教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是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教师工程创新能力的得到提升,可以掌握企业所需前瞻性问题,有助于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人才。然而,当前众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往往缺少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环节。

  因此,结合我校土木工程教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等特点,拟制定教师进企业,深入协同解决企业所需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提升“2.5+0.5”模式,即每3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锻炼。

  4.3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教学机制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的课程来实现的。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组合等,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发展潜力,所以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这一问题是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要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

  4.3.1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主要应按工作过程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学生未来职业的分析,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设计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课程,这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专业理论融于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又一特征。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职业岗位、岗位能力分析形成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载体(项目,任务或产品)转变成训练项目的项目课程。将培养能力需要的共同知识点,结合学科基础的要求,进行整合与重组,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大幅度改革通识课程,包括素质拓展和公共基础课。

  4.3.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与核心协同企业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按工作任务需要来选取。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与创新能力。

  5总结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迎合企业需求、突出应用、注重实践,通过一年多的校企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机制得到了合理优化,教师工程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学习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2014-2015学年,我校与多家企业单位共同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初步建成 “山区工程灾害安全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协同创新实践基地1个,建成重庆市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土木工程专业5名教师参加了高校教师自身能力提升培训,11位教师先后走向工程企业,进行半年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获批土木工程市级教学团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市级创新计划项目2项,10余项校级创新计划项目获批,同时学生参加的“BIM”、结构设计大赛等活动,获得创新性奖项10余项。

  参考文献

  [1] 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31.

  [2] 王迎军. 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21):33-36

  [3] 陈众,石先阳, 王丽丽,许仁鑫. 基于协同创新体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5,3:69-70

  [4] 李小青. 基于“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6:368-369.

  [5] 张宁,陈伟,张园. 协同创新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33.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43012);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5y006)】

  【赵宝云: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教学研究;计方: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及人才培养等教学与研究;王丽萍: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防灾方面教学研究】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