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9-24 阅读:( )

  张云峰 宋英 东北石油大学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前言:与全能色彩颇为浓重的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截然不同,高校教育更侧重于专业领域内的特化精英教育,意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引之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针,变成为大学生在高校深造期间,培养和强化创新能力模式的最主要途径。

  一、学科竞赛在大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巩固专业知识,增进学习兴趣

  学科竞赛的积极开展,对于大学生活动体现出的首要意义,便在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并且以此来增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功能和积极影响,多表现在文史、管理等社会科学的专业的教学活动中,这固然与社会科学专业的系统性、理论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史哲知识竞赛的问答,而管理学科和思想教育等各个专业,也可以通过时政热点第二课堂等形式,实现对学生专业素养信息含量的掌握[1]。总之,竞赛活动与课堂讲授密不可分,二者在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功能上相辅相成,双向有助于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进步与飞跃。

  (二)巧妙挖掘禀赋,发扬自身潜能

  如果说竞赛活动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有助于夯实知识基础,那么对于自然科学的理工类学生而言,开创性思维的挖掘,其价值则显得举足轻重。科学研究少不了创新思维的拓展,而创新思维则需要以实践为依托,实现科研成果的公开。通过学科竞赛的模式,实现实验成果的公布,较之单一化的实验室内师生之间的机械交流,无疑更具有可塑性、社交性的优势,并且在创新培训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更为突出的功能和价值。

  (三)促进校内社交,利于全面发展

  与中小学时代的学习活动相比较而言,大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点有二:一是创新性和自主性元素在学习环境中的大大增加;二是紧密与社会交际的融合。因此在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中,社交也是促进学习进步的有力手段,况且当今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沟通信息的不畅,往往是考研失败的致命因素[2]。而学科竞赛属于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大众社交平台,实现竞赛项目的多重举办,正可以促进校内社交,究其结果,固然是大大有利于全面发展。竞赛活动中,学生通过宣布自己创新实验成果的同时,既能够投入自己对实验心得的兴趣和动力,对于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和台前演说能力的进步,也具有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学科竞赛中培养模式的生成

  (一)积极筹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既然学科竞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知识理论基础的巩固,同时以此提升其在专业深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模式的主要生成手段中,频繁筹办相关的学科竞赛,不论是笔试竞争,还是操作技能方面的媲美,都有助于不同专业的特色化教学格局,在本校教育中实现地位层面的稳固。在如今的各大高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学科竞赛中培养模式的生成,归根结底是形成开放性、素质化的高校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因此学校对竞赛活动的关注,也就等于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3]。

  (二)适度拓宽沟通社会的渠道桥梁

  竞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间接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塑造开放外向而又不失健康的性格。秉持着这种对竞赛价值的认识,具体引导在学科竞赛的设置上,也应当适度注入沟通社会的因素,也就是说,要适度拓宽沟通社会的渠道桥梁。大学生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但仅仅满足于这样的成就是不够的。因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将知识及时地转化为谋生的技能,与外界的信息和活动完全隔断,并非明智之举。基于这种认识,校方需要在城市范围内,积极与各大单位展开活动,有助于学生开拓社会阅历,增长交际视野,而在这种阅历的引导下,反而更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融通。

  (三)将竞赛成果纳入测评体系之内

  在学校期末的综合测评中,将竞赛成果纳入测评体系之内,也不失为一条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好方针。既然学科竞赛被视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针,那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竞赛,则在根本上等于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革除传统高校教育中单一学分制的诟病,纳入竞赛成果的测评对象,正可为大学测评体系,注入了良性的“鲶鱼效应”。

  结论:综上所述,除了课堂理论的讲授和答疑之外,借助活动的形式,展开积极有趣的学科知识竞赛,便成为教师和辅导员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大学生的活动中开展学科竞赛,并引导其创新能力的增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3):24-26.

  [2]刘蓓琳.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教育,2012,1(2):45.

  [3]陈巍.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7):297-300.

  作者简介:张云峰,男,1968年8月生,河北定州人,博士,教授,教学管理工作,东北石油大学。

  通讯作者:宋英,女,1970年8月生,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副研究院,教学管理,东北石油大学。

上一篇:以强军目标为牵引 抓好官兵战斗精神培育

下一篇:浅谈高职五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