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概念隐喻学视域下汉法“桥”意象文化对比分析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0-07 阅读:( )

  作者简介:陈雪凯(1991~),女,汉族,山西霍州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法语言文化对比;贾秀英(1956~),女,汉族,山西洪洞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汉法语言文化对比 

  陈雪凯 贾秀英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关键词:概念隐喻;桥意象文化;对比

  Analysis and Contrast of Bridge Image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hen Xuekai Jia Xi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Abstract: Culture matters bridge image contains a lot, however,the study of imagery culture for the bridge is not enough. Futhermore,related literature works and daily phenomenon which contains bridge imagery culture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bridge did not cause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The essay is a contrast of bridge image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 from concept metaphorology, and it aims to be served as a foundation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bridge image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bridge imagery culture contrast

  一、引言

  古往今来纵贯中西,围绕桥的文化事项与语言表征从未缺少过,桥及其代表的各种文化意象和象征符号也深入人心。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从神话传说到情感表达,从俚语俗谚到诗歌散文,桥意象无一不涵盖汉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着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两个民族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汉法文化中关于桥意象的重要隐喻内涵,旨在发现汉法文化中桥意象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其折射的文化的不同,从而为两个民族文化间的共存和兼容搭建桥梁。

  二、节日庆典汉法“桥”意象文化对比

  2.1 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逛花桥其实有男女交游和求嗣的意味。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前,人们正月十五逛花桥过节,花桥上有纸花供走桥者采,因为人们信仰并流传着育龄妇女如果采了白花,就可生男孩;摘了红花,就能生女孩。某些地方每年正月都举行盛大的迎桥灯活动。在活动中,有接灯(丁)、分子息等仪式。灯与丁古代同音,从这个角度来看迎桥灯行为对求嗣目的来说意味深远。有趣的是,江苏太湖有座“枣子桥”,据说其桥桩是鲁班以枣核变化成的,枣子因其谐音“早子”,成为子嗣的重要象征,桥与求嗣文化的牵连可见一斑。

  中秋节:在汉民族口头中,常把介绍男女认识称作“牵线搭桥”,这表明桥有沟通男女、促成姻缘与爱情的民俗功能。

  在河南省郑县一带,八月十五晚上有“走月亮”的习俗,有诗为证“乘风走月话摸秋,姊妹花丛约伴游,鸟鹊桥边行去也,不愁无路会牵牛”。这表明,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桥同时还是爱情和婚恋的象征。

  而在法国,人们很少有专门节日来走桥,通常是将桥承载的具体历史故事作为典范来举办一些盛大庆典。

  2.2 庆典:桥因其长久坚定的美好寓意,也常成为一些欢庆庆典的举行场所,尤其是结婚庆典,其意象在象征义上具有特殊的过渡性。

  在浙江宁波一带,新郎新娘结婚第二天清早,两人要一同回女方娘家,叫做“回门仪式”。回门那天,新娘一出轿门,就有夫家的来宾预先从轿门到新房门口,用数十条长板凳连成一座仙桥,新娘则在家人的敦促声和打趣声中,由新郎搀扶着从“仙桥”上走过,这就是所谓的“走仙桥”仪式。在“走仙桥”中,桥不仅是室外与洞房之间的过渡,也是从女方到男方的过渡,十分贴切的体现了婚姻合两性之好的美好含义,并包含着人生转折的象征义。

  法国有所王桥(Le Pont Royal)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自己掏钱建了这座桥,之后就成为巴黎人举办庆典的地方。历史上法国伊丽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结婚庆典以这座桥为中心,当时吸引了50万人前往观赏。

  三、传说故事汉法“桥”意象文化对比

  桥会男女的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也反复出现。古代中国有情侣相约于桥的习惯。在陕西省蓝田县的蓝峪水上,曾经有一座蓝桥,相传有一个名叫尾生的人,与恋人相约桥下,女友失信未到而大水冲来,尾生遂抱柱殉情。还有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之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男女相会的佳期,相传汉武帝拜会西王母时,就在七夕。唐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七夕民俗中,织女成了司爱之神,而鹊桥则成为了男女相会的场所标志。

  新桥(Pont Neuf)是法国巴黎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该桥属于巴黎建桥史上第一座桥上没有建房的石桥。16世纪中叶,为了加强左右岸的交通联系,国王号令建筑新桥。电影《新桥恋人》也曾在这里取景,电影中那段脆弱的爱情一步步由最初的相互依赖,演变为最后的彼此伤害,他们之间卑微自私纯粹的爱情,竟把人性剥落得如此赤裸裸。桥是他们相遇相知相互爱慕的起点,也是他们嫉妒占有哀怨绝望的终点。这样的爱情是法国式的浪漫的表征。

  四、情感表达汉法“桥”意象文化对比

  4.1 爱情:桥象征着对爱情的坚守和忠贞。无论风雨屹立不动的桥与其下奔流不息的河水对比,更突出爱情的永恒。

  西湖断桥上,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犹在眼前,一首缠绵悱恻的《千年等一回》,一本扑朔迷离的《白蛇传》,成就了这座千古情缘之桥。.

  而法国最著名的是塞纳河上的“爱情桥”(Pont des Arts Bridge),也叫米拉波桥(le pont Mirabeau)。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把锁固定在桥上后,会将钥匙扔河里表示“忠心”。欧洲人在桥上拴锁的传统始于20世纪初,以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情人,人们将这个传统保持至今。

  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写过一首诗Le pont Mirabeau《米拉波桥》:

  Le Pont Mirabeau 密拉波桥

  Guillaume Apollinaire 戴望舒译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桥下赛纳水长流

  Et nos amours 柔情蜜意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寸心还应忆否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多少欢乐事总在悲哀后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手携着手儿面面频相向

  Tandis que sous 交臂如桥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却向桥头一望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逝去了无限凝眉底倦浪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恋情长逝去如流波浩荡

  L'amour s'en va 恋情长逝

  Comme la vie est lente 何人世之悠长

  Et comme l'Ésperance est violente 何希望冀愿如斯之奔放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时日去悠悠岁月去悠悠

  Ni temps passé 旧情往日

  Ni les amours revienne 都一去不可留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桥下赛纳水长流

  4.2 友谊:桥具有联结性,沟通两岸,象征着友谊,蕴含对友谊长存的一种期许。

  近来流行的汉语热,让世界想要更深的了解中国。而“汉语桥”这一电视节目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这里的“桥”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其承载的友谊隐喻的美好期许,期待能更好地利用汉语语言和中国悠久的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和世界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法国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友谊的桥梁是坐落在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Le Pont Alexandre Ⅲ)。当时是1900年,俄法两国在百年前还是世仇,拿破仑曾挥师攻打沙俄,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长地将此桥通向拿破仑墓。此桥是法俄友谊的象征。

  4.3 离别:桥的境界性,使得它和附近的场所往往成为人世上生离死别的伤情和久别重逢的喜悦的交汇中心。桥具有联结和分离两岸的境界性。空间上的境界性,同时还包含着时间上的开始和终结,这些体现在民俗文化上,成就了桥头上的迎来送往。

  唐诗宋词中不乏折柳相赠桥头惜别的场景描写,柳永也有诗句“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哀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迎送客人通常都在桥头,这种日常行为因以约定俗成而常被人忽视,其实有很深的民俗原理支配着。

  而在法国,桥并没有被如此多的被赋予离别的隐喻映射义。类似的意象在雨果为其淹死在塞纳河中的大女儿所作的诗《明天,天一亮》(demain,des l’aube)中有所体现,诗人想象第二天将在塞纳河的桥上与逝去的女儿重见,行经森林山泽而不闻不见,整首诗充满对女儿的拳拳思念。

  结语

  对“桥”意象文化的汉法对比很值得深入研究。修桥行善,渡人渡己的宗教原理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原理都是相似的。我们很有必要在更广阔的世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汉民族的桥文化,这有利于新形势背景下重新解构和阐释汉民族的桥文化。通过对比分析和总结,汉民族文化中桥的象征性很丰富,比如:

  神界(或阴间) 桥→ 出产(人间)

  男人 女人

  男女个体 秦晋之好

  迎来 送往

  参考文献:

  [1] 陈原.2004.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

  [2] 高丙中.2010.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郭熙.2004.中国社会语言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4] 黄清敏.2004.福建桥俗文化[J].福建史志

  [5] 黄涛.2002.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

  [6] 贾秀英.2003.汉法语言对比研究与应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贾秀英.2012.汉法语言与句法结构对比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柯玲.2011.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9] 覃韶山.1992.中国南方民族桥俗浅谈[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

  [10] 王娟.2011.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祝畹瑾.2004.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详细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46号信箱,陈雪凯(收),15035145059

上一篇: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及分析

下一篇:论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及改革的思路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