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产学结合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高职核心课程发酵制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0-27 阅读:( )

  徐意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系,天津300462

  1979年09月 女 汉族 天津市人 硕士 讲师 生物技术方向

  关键词:核心课程;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工厂式学校;教学式工厂

  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强调要“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2006年3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10月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

  我院生物技术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核心课程发酵制药技术,而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开设核心课程现代发酵技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并训练和提升职业素养,从2011年开始,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以2011级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和2011生物实验技术专业的这两门核心课为试点,对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步骤、有秩序地探索和改革,通过总结和优化,逐渐形成现在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教学模式。

  一、“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与举措

  (一)以教学工场为平台,模拟岗位工作情境

  与食品行业发酵制药技术课程所不同的是,医药行业发酵制药技术课程对学生技能和环境(无菌)要求较高, 如果技能达不到要求是不能直接进入发酵实训中心参与生产的。因此,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快速掌握发酵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训技能,为后续进入发酵实训中心进行发酵制药技术实训课程的生产奠定基础。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时间、场地限制,只能进行一些具体实训环节的训练,如学生在实训室进行火圈接种法、自动补料器安装、电极的标定、发酵罐的实消等实践项目。2011年我院发酵GMP实训中心建成,彻底打破了旧的“ 课堂+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实训能全部安排在教学实训中心。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由教师统一授课,实践环节是把参与实训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GMP实训中心,有组织、系统全面地参与全自动发酵罐的使用与维护的学习,如图1。此时学生角色类似技术工人,操作规程与企业全程接轨,实战演练。通过整个实训演练流程下来,学生对发酵制药的生产、管理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全面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校系统教学与社会简单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区别,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组利用发酵GMP实训中心开展实践项目,

  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以突出能力应用为主的考核改革,对发酵罐的使用与维护进行技能抽题考试。

  图一:主要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

  (二)“双室交互,学训交替”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以我院生物实验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校企共建,构建了“双室交互,学训交替”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在一体化教室(学校)和实验室(企业)两个学习场所交互学习,课程学习和企业校外实训交替轮换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具有生物产品研发实验辅助相关知识和岗位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我们在2011级生物实验技术专业1班实施了为期6周的轮岗工学交替实训,采取指导老师带学生的实习形式,每位企业指导老师带1-2个同学进行实习。在2012级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实施了为期5天的认知工学交替实训,采取企业参观、企业指导老师讲解和观看录像的形式进行实训。在以上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对教学过程给予了全方位的监控,向企业派驻了指导老师,并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在工学交替实训结束后,由企业、教师、学生分别进行实施效果评价,并进行了分析总结。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交替”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理论上可以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融“教、学、做”为一体。但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均有着产生了错位需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对于这一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实施上需要继续增加其实施的有效性,把握企业需求,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促进工学交替模式的有效实施,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工学交替”“, 工”和“学”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且“工”是最重要的一环。不可否认,很多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让学生通过“工”学知识、学技能。但现实是“工”与“学”已经完全脱节,学校常常为了短期利益,不注意发挥“工”对“学”的作用,以“工学交替”的名义早早将学生送去实习, 以至于学生只是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 扭曲了“工学交替”的精神。

  三、应对的策略思考

  (一)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保障体系

  要想解决“ 工”“ 学”完全脱节,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就要由政府出面干预,使工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经济体。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政府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润滑剂”。这样企业不但是人才的最终需求者,而且也是教育成果的分享者。

  通过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学校和企业积极主动地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从制度上给予企业相关优惠政策,让更多企业接纳学生实践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学交替”中, 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章可循,从而达成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二)创办工厂式学校、教学式工厂

  企业通常是追求经济效益至上, 而学校却是社会效益至上,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因为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教学场所多是模拟型的,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差甚远,所以学校大多依托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因此,让学校拥有自己的教学工厂,将学校打造为工厂式学校已经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四、结语

  “工学交替”解决了职业学校实习场地不足问题,扩大了教育资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和社会,使他们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返校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就业的紧迫感,带动了就业和招生工作。工学交替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工学交替”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解决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矛盾,目前要在学校实现真实的生产环境还有较大难度, 但工厂式学校、教学式工厂肯定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二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2.

  [2]刘振海.“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摭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1,(32):85.

  [3]宋刚,凡军民,宋金耀,黄小忠.产学结合与工学交替谱写职教课改新篇章——以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2,(11):33~35.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朗诵和背诵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的技巧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