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3-11 阅读:( )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赵培勇

  关键词:通识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志码: A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纳入各高校的议事日程,但大多数高校尚无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评价目标不够清晰,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很多高校未能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因而对于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到底要评价哪些内容尚不够清楚,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语言是否流畅、思路是否清晰、学生课堂纪律好坏等作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事实上,全面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评价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而对每一方面的评价又应该有多项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必须科学、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二)评价标准未能凸显通识教育的特色

  现行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大多沿用一般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包含于教学评价工作中。教学评价是针对所有课程的评价,其评价标准往往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未能凸显通识教育的特色。通识教育具有如下的自身特点,如基础性:通识教育要求大学生在人类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行基础性的学习,即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以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的发展打下广泛的基础;通融性:通识教育的特质是要体现学科的通融性,要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在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形成跨学科的创新能力;深刻性: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理性,触及其灵魂,发扬其人性,陶冶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鉴于通识教育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因此,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有自身独立的评价标准,凸显通识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各高校在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上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应该有其特殊的评价方法。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地对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衡量,尤其是在学生的技巧、能力、行为、态度等领域,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测量,比如将学习前测验和学习后测验相结合,或者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评价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的他人评价相结合等等。

  (四)缺乏师生的共同参与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是教务部门作为管理部门对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务部门决定何时开展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督导听课以及通识课程的立项、检查与验收等一系列活动。在现有通识教育评价中,教师常常被忽略而成为旁观者,甚至被作为评价对象。但是,他们对通识教育却最有评价权,教师的工作在某些方面来说是最基本的,如收集学生成果信息的测试或问卷调查活动等。而教学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教学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则是其重点,学生在通识教育评价中也不仅仅是课堂测验或问卷调查的对象,应该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其中。

  (五)管理上重视不够

  通识教育的评价具有其特殊性,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采用普通专业课程评价方法进行通识教育评价,难以真正达到评价目的,往往使通识教育评价流于形式。可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对于提高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探究

  教育评价不仅是为了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更是为了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服务功能。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构建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评价,有普通教学评价的内涵,但又不完全相同。完整的通识教育评价必须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三个方面。因此,参照一般教学评价体系的模式,结合通识教育的特点,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一)管理机构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管理力度、经费投入、教学指导等,都有赖于管理理念。一个计划的有效执行,必须由良好的上层管理部门和高效的评价管理机构支持,管理是否符合要求,是通识教育是否能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或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外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

  (二)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表述是否清晰、具体、全面,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目标是否充分考虑教育活动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是否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认知、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其中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等。事实性知识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事实,包括一些典型案例。概念性知识不仅要了解概念、原理与本学科的关系,还要了解这些概念、原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了解如何运用本学科的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或社会的问题。能力目标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及审美能力等。上述能力可以在人文、社会和自然各类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培养。与情感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如某些数理学科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待学术或生活的严谨态度;某些人文学科的内容可以教会学生客观地看待各国的历史文化,学会包容地对待不同文化;某些社会学科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多元化思考,并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等等。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这些内容是衡量情感目标能否达到的重要指标。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以上三方面知识是衡量认知目标是否达到的主要指标。

  2.教学内容评价。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通识教育目标,即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深刻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一定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和启迪思考;主动地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交叉,提供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教学形式。

  4.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衡量,因而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考察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构成情况的学习效果,对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对他们的生活情趣、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变化来衡量的。

  5.总体性评价。包括学校的校园环境状况和文化氛围、校风学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特色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的考察。

  (三)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法上,仅仅通过测试学生获得多少人文科学知识和课程设置的优劣来评价通识教育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新的视角寻求更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效果评价范式。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可采用下列几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1.标准化考试。这是课程内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各种评价的一种传统方法,适用于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检测。

  2.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匿名调查的方式,并不作为学生考核的标准,所以它所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生发展变化。问卷可以是学生自我测评调查表,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欣赏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也可以根据学校通识教育目标,组织相关专家编制综合能力测试题,随机抽查部分学生进行测验。单一的问卷调查往往对个性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通常可以通过访谈法加以弥补。

  3.档案袋法。档案袋法通过记录学生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社会技能和文化意识等不同阶段的作品,往往不受时间、内容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以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描述学生的成长轨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评价的有效方法。

  4.跟踪评估。通识教育的效果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仅仅对在校期间学生的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还应包括毕业后几年的情况。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毕业生网络,以最大程度地了解学生的后续情况,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四)评价反馈

  教育评价既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反馈,又可以为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供参考。教师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后,一方面,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后,一方面,能加深对自己当前学习状况的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评价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通识教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达到促进教学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小红.大学通识课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186.

  [2] 袁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评价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3.

  [3] 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7,28(2):

  24-33.

  [4] 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7.

  [5] 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5] 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68—269.

上一篇:电大向开放型大学转型中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下一篇:《沟通与表达》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